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海-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兆龙捏着书信坐在木椅上眺望漫长的海岸线,赤着的脚下踏着一块细绸,披在身上的暗纹薄棉毯被吹在沙滩随海风飞向远方。
  他转过头,目光对上穿着御赐斗牛服的李化龙,开口道:“东南比北方好多了,对吧?”
  李化龙没有说话,尽管二人面前的食盘摆着硕大龙虾与国中运来的佳酿,但谁都没有大快朵颐的兴致。
  等了一会,李化龙才开口,带着点于心有愧道:“北方那有铁矿。”
  杨兆龙在北方待了很久都没探出矿来,可他刚带着船队去环岛游玩,李化龙就在新明北方的沙漠里找到铁矿,并且越找越多,发现庞大的矿脉,用他传送给皇帝的公文,以万人可开掘万年而不尽。
  也正因这封公文,李化龙在今年穿上了斗牛服,几乎平步青云被皇帝授予新明总督的官职,统管新明诸事。
  新明也随矿山被发现而从仅出现于天下舆图的一小块区域,正式成为隶属大明的独立行政单元。
  “那是有矿山,但你觉得那能养活十万人么?”
  不提矿山还好,李化龙一提矿山,杨兆龙骤然变脸,掌中书信被拍在案上,扬手几乎指着李化龙的鼻子喝道:“你也太不拿我播州人当人了吧!”
  信是杨应龙差人从播州送来的,两封,一封写于去年十月、一封写于今年一月,因二月新明北方海岸的台风耽搁,一道送到杨兆龙手里。
  仅仅差了仨月,杨应龙两封信的语气大不相同。
  第一封挺高兴的,写了家里乱七八糟各种事情,像西南的商路更远,杨家能把买卖从缅甸做到扬州,海陆一道,一年就弄到二百棵建殿良材,统统贡去北京。
  皇帝一高兴,给他加授了正二品骠骑将军。
  第二封信则是责骂,皇帝的诏书到了播州,要授予杨应龙新的官职,依照播州方圆扩大十倍,准他率播州军四千、民夫八千,军民家眷两万,把杨氏转封到新明去,做最大的宣慰都督。
  而且是好言相商,说是皇帝最青睐杨氏忠心,只要杨应龙这里答应了,后面的土官与宗室就都往外封了。
  别的土官还恭喜杨氏,还眼馋呢。
  别人不知道新明州是怎么回事,可杨应龙再清楚不过,辖制土地扩大十倍听起来是很好,但新明北方绿地至多四十里,余下都是沙漠,皇帝让他带三万人出海,他养不活,谁都养不活。
  七百年的宗族基业眨眼就要没,杨应龙认为是他这个在新明州的弟弟给皇帝上书里说了糊涂话,因为这不是杨应龙第一次听见这个思路——他姐夫陈沐以前就是这么想的。
  但不是新明。
  杨兆龙非常委屈,他什么都不知道,绕着岛航行都没走完,经过东北的雨林到南边适合生存的海岸当即就决定不走了,让人在这盖了房子修了港口,整天虾兵蟹将吃着舒服,结果被大哥写信臭骂一顿。
  “我待你没有亏欠吧,若有你先说,杨某出海半年,每到一处便绘图差人送你——你不记我好,也不必如此吧?”
  李化龙起初还觉得心里有愧,但一听杨兆龙说起个人恩义,他就不觉得有愧了,朝着北方拱手道:“各地土司改土归流是正途,或早或晚,如今是最好的契机,土司出海还是土司,杨氏出海还是杨氏,这样的好事上哪里去寻?”
  “此事于国家有利,于你杨氏也绝非坏事,你不妨往好的地方想想。”
  李化龙面色稍缓,循循善诱道:“这分明是改土归流,朝中却有人说皇帝这是开疆辟土,你说在下不拿播州人当人,在下是当的,但朝中却有人不将你们当作大明子民。”
  “土官与朝廷的交集太少了,如今是陛下宽宏,若今后你们的子孙遇到不是如此宽宏的陛下呢?一封诏书什么都不给就要改流官,你们又能如何?”
  李化龙看着杨兆龙一副‘难不成还得感谢你’的样子毫不客气地点头,道:“地还在、虽然没播州富裕,但还有矿山,更何况朝廷还有别的恩赏。”
  杨兆龙听到恩赏,向椅子后靠着撇撇嘴,大明朝才立国二百年,他们杨家在播州七百年,代代兵役贡役换来数不清的恩赏,要说奇珍异宝,亲王府都比不上他们家,他们缺什么?
  什么都不缺。
  赏赐又有什么意思?
  李化龙将杨兆龙的表情尽收眼底,轻笑一声道:“你辈兄弟二人皆在海外,待你兄弟后继有人,陛下准杨氏两个长子科举入仕,一支回国内仕官;待今后次子有后,仍准长子科举入仕,留籍京城,杨氏在你们下一代,要分为四支了。”
  杨兆龙轻描淡写的神情顿住,他花了很长时间才从脑子里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杨氏还是土官,但也不是土官了。
  土官被地方流官看低,这是不论哪个土官都能感觉到的,尤其杨氏,在四川省府的眼睛里就是个钱袋子,谁来了都想讹一笔,偏偏还不敢拿人怎么样。
  但要是让人选,还是愿意做土官,哪个流官能比得上土司富贵、能比得上土司有权?
  无非这权与富贵,是低头来的。
  可随皇帝这个恩赏,一切都不一样了,今后杨氏会分为四支,两个海外继承土司、两个国内科举入仕。
  既有站着的底气,又有土司的大权与富贵。
  “在下知道你耿耿于怀的是什么,你不在意杨氏转封海外,却在意为何不是新明东北或新明东南,东北的山林跟播州相似、东南的情形更好,但我打算在东南设府,东北一时半会没有意义。”
  “陛下,真是这么说的?”杨兆龙没理会李兆龙故作理解的话,摆手道:“今后杨氏四支?”
  “你自己去问吧。”李化龙对杨兆龙道:“我过来可不单是给你送信的,陛下召你进京,要听你说新明州是什么样的。”
  直至李化龙说完这句话,杨兆龙脑子里还在思虑……为什么是四支?
  他们杨氏要有两个总督了!


第106章 开张
  阿卡普尔科。
  战争来的快去得也快,重归和平的港口村落几乎不需要恢复,直接迈步发展。
  时不过清晨,村落破败的街道已人来人往,砖窑的原住民工头天还没亮便挨家挨户叫醒工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天刚蒙蒙亮时出去打猎的猎户已经回来,有些人带着猎物,有些人则空手而还,林间野兽受战争的影响可没人类恢复得这么快,后面一两个月恐怕它们都很少会出没于这片丛林。
  昨晚停靠港口的大福船从状元桥转运来麻家港的货物,力夫笑呵呵地用西班牙语告诉值守的甲长中午就能搬完。
  改变原住民生活节奏的是西班牙人,这几十年里他们早就习惯了晚睡早起辛勤劳作,不过那更像行尸走肉,明军的到来给这里注入新的活力——给明朝人做事,付钱。
  为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陈沐和他的幕僚们狠狠费了一番头脑,最早砖窑、造纸厂这些地方招工时即使告诉百姓开工钱,应募的人也不多,这让他们错以为是酬劳太低的原因,毕竟陈沐给这里的工钱定价是一个工一分银。
  所谓一个工,就是工人正常一天的工作量,在明朝,最普通的工种一个工是三分银。
  邹元标找了几个甲长询问,这才得知人家原住民不用银,挣这钱没用——人家的货币是棉布和可可豆。
  “一颗可可豆能换一只这个。”林满爵的家丁黑金刚一手熟练地捻着可可豆,另一只手托着一只大西红柿道:“四颗,有时候三颗也能,换一只六角龙,呃……主人这么叫那个小东西。”
  六角龙,多威风的名字?
  陈沐看着长了六根胡须状长得活像只大蝌蚪的蝾螈,对林满爵比了个大拇指来夸奖他的取名天赋,对黑金刚道:“挺便宜呀,买这个能做什么?”
  黑金刚笑起来露出微微发黄的牙,看着分外憨厚:“裹上玉米饼,烤着吃。”
  陈沐再一次竖起大拇指:“再跟我讲讲物价,就是用可可豆买东西。”
  “好!”
  黑金刚很为陈沐对他们的事感兴趣而高兴,道:“一百个可可豆能买一个奴隶或者一只火鸡。”
  “火鸡跟人一样贵?”陈沐抬手磨痧着胡须,面上露出怪异神色:“这定价不好。”
  一旁抱臂而坐的林满爵轻咳一声道:“大帅,这个定价很公平,他们的奴隶和我们所知的奴隶不一样,更,怎么说呢,更开明?”
  “奴隶的孩子不是奴隶,奴隶的可可豆和主人无关;奴隶如果进入庙宇祭坛,或者他在市场之外的地踩了粪,就不再是奴隶了。”
  陈沐很认真地听着,突然邹元标在一旁不知怎么傻乐呵起来,注意到别人在看他还捂住嘴,肩膀一耸一耸地,看见陈沐对他投来探究的眼神这才忍不住解释道:“嫌臭,主人嫌臭,哈哈哈哈!”
  这个傻子。
  陈沐硬憋着用鼻子狠狠喘了几口气,抬手指向门外:“你出去。”
  这才让林满爵接着说。
  “如果他们逃跑,只有主家人才能追,别人不能,跑了就跑了,所以奴隶价格很便宜,对了,还有假豆子。”
  陈沐皱起眉头忍俊不禁:“豆子还能做假?”
  “白灰、湿土还有他们吃的那个,大帅管那叫牛油果,用那个籽做假豆,所以黑金刚的手指一直在捻豆,我听他说假豆一捻就碎。”
  “所以如果要招工,让砖窑厂他们用可可豆招工就行?”陈沐没理会假币这回事,看向黑金刚问道:“一般工人一天工钱是多少?”
  “过去最好的时候,是一百。”黑金刚面对陈沐依然有些拘谨,说了一句又怕说的太笼统引陈沐不喜,补充道:“一百颗可可豆。”
  物价不但不高,而且还很低。
  这跟陈沐想象中完全不同,一只火鸡如果不坏,够一家人吃两三天了,要是一百颗西红柿,也够穷人吃很久。
  这出乎陈沐意料,他当即问道:“那为什么看起来这的百姓在来之前很辛苦,吃不饱穿不好的模样?”
  黑金刚无奈地摇摇头,道:“那些东西就值这些豆子,所有人都知道,但我们没有豆子,也没有火鸡,没人去打猎、打猎也是为主人;也没人卖西红柿,都送到墨西哥城里了,没人卖东西。”
  邹元标从门外探出头来,道:“大帅,学生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好好在外边,闭上嘴,我也知道。”
  这能是什么大问题,没货物也没市场,货币没有存在的价值。
  在他们这次谈话结束之后,道君庙门前的商铺很快便开了四家,头一家是弓箭作坊,制作弓箭、打制箭簇、削制箭杆、粘箭羽,专卖明梢弓与各式铁箭簇、木箭支,不过目前这几个陈沐选出的军匠卖的弓都是明军辎重里用不着的。
  第二家是铁匠铺,主要打制、售卖明军的舰上水兵用手斧及刀剑一类防身刀剑与农具,也是军匠开门营业。
  第三家则是裁缝铺,临清王朝佐船上的几个裁缝从明军那赊来棉布,为人量身裁减衣服,按说这应该是阿卡普尔科第一家民营商铺。
  三家店一开张,就吸引了不少原住民,总共两千多户的大村子,有点什么事动静半天就都知道了,来往的人称得上络绎不绝,但一单都没谈成——倒不是原住民百姓不喜欢,他们喜欢的很。
  但铺子都不接受以物易物,要用银子才卖,也就是三家店都是陈沐下过命令的,原住民拿枣儿大块头品相良好的玉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