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开海-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
  小皇帝正从宦官王安手上接过他喜欢的那只‘暹罗小厮’,伸出去的手伸到一半听见陈沐这句,还伸舌头舔了舔嘴唇,末了抬手一抹,看着手背一道墨痕傻笑两声,豪迈地一挥手道:“不碍事,一会儿你走了还要再吃。”
  “你来得正好,一会还有事要向你请教,不过不急。”揣着猫的万历又坐回桌案后,示意陈沐坐到他对面,吩咐王安给拿来茶点,急切地问道:“母后是怎么说的,先前可是一点都不想准呢!”
  “太后命臣给陛下督造戎服铠甲,主要还是被臣说皇帝要掌握军权说动了吧,也许太后本身对此事就没有太大意见,不过太后还让臣给陛下转达一句话。”
  陈沐心里是知道小皇帝有多想亲政,道:“太后说:皇帝可以上朝也可以亲政,但国家大事都要过问阁老。”
  “过问阁老?”
  小皇帝的表情以极为鲜活的状态绽放,最后几乎要对眼儿了,两手才猛地合在一起,鼓掌笑道:“朕肯定凡事要过问老师!”
  “啊……还有两年,两年!”
  沉吟这说了几遍,小皇帝伸了个懒腰又跟着抱怨起来,如同憋坏了一般,道:“陈卿你知不知道,朕这几日辛苦极了!”
  “天不亮就起来上朝,到正午才下朝,还没歇息多久,便必须要开始读书,每日先读《大学》十遍,再读《尚书》十遍,《大学》还好,以前读《尚书》读完便时至正午腹内空空,如今正午开读,读罢《尚书》天就黑了!”
  “用过晚膳还要再读《通鉴》,看前朝兴亡故事,根本没时间再去看战报、更没时间去御马监草栏场骑马放铳了!”
  “只能每日闲暇在这些小厮丫头身上寻找些许慰藉。”万历说这话时小手缓缓拢着猫儿的毛,温柔地像个大人,长长地叹了口气才重新抬起头道:“朕听说有徽州商贾给东洋军府报效海船,远征的船舰是不是已经凑够了?”
  陈沐颔首点头道:“是,所差无几,粮饷辎重亦已足数,臣本拟定十一月中旬起航,不过眼下陛下要在大沽举行大阅,所以起航日期便要看陛下什么时候有时间了。”
  “有时间,有时间,东洋军府起航可是大事,朕至少三日不必读书,这是大事!”
  倒霉孩子说着眼睛都亮了,道:“到时候朕是不是还可以登船看看,在天津校场上骑马可以吧?朕听说你那有炮,朕是不是也能放上几炮?”
  这哪儿是皇帝啊!
  你乘船落水怎么办?你骑马摔下来怎么办?你放炮炮炸膛了怎么办?
  陈沐感觉有一个超大号屎盆子要往他头上扣,说什么也要躲开。
  “这个,只怕到时还要阁老拿主意。”
  小皇帝目光坚定地举起屎盆子再次掷来:“可老师近遇父丧,这种盛大观礼难道老师还能去参加吗?只怕拿不出主意呀!”
  “那就要请太后做主了。”
  “别,朕不骑马放炮了还不行?母后总挑拨朕与潞王的关系,我们兄弟相亲,她动不动就说要潞王来继位,哼,朕的弟弟绝不会想把朕撵走,都是她的想法。”小皇帝满面自信,末了小声问道:“那朕上船总行吧,这大阅海军,难道就让朕在大沽口看着?这不行呀!”
  “那船以朕的年号命名,难道就不让朕上去看一眼?大阅又是放铳又是放炮的,惊扰了母后圣驾朕心难安,到时母后留京,朕带着潞王,到时候你也上船,就在朕身边看着我俩,什么问题都不会出的!”
  小皇帝和潞王关系还真是好,这种事也不忘弟弟,不过那小潞王才九岁,能懂什么啊?明显是拿陈沐当奶爸了。
  “若陛下自己登船臣是同意的,若陛下还要带上潞王,这就真不是臣能决定的了,恐怕还是要过问太后。”
  小万历有些烦躁地一挥手,道:“罢了罢了,这也不让那也不行,那就到时候再说,反正靖海伯回去准备都不变的,朕再问问别人。”
  “对了,还有一件事,是军事,你要给朕解惑。”
  万历颇有几分闷闷不乐地转过身子,在桌案上找来找去,手拍着一封战报对陈沐问道:“南洋、东洋、西洋、北洋,你部下有多少女真兵?”
  把陈沐问懵了。
  “女真兵?这个臣没算过,各部诸如李如柏、李如樟、麻贵麾下都有女真兵,大约三千?”
  “三千。”
  万历缓缓颔首,接着问道:“那为何辽东李总兵赶不尽杀不绝、一乱再乱的女真兵,到了靖海伯这就成了号令严明的军兵呢?”
  “陛下,这是不一样的,臣招募的那些女真兵,都是黑山白水之间的穷苦猎户,纵然招募整个部落,那整个部落也不过一家一姓数十人而已,似那大部首领,臣麾下一个都没有;辽东李总兵那,则是诸多手中有兵有将的大部首领,桀骜不驯,忽降忽叛,这一直是大明的难题所在。”
  “臣以为主要问题一在朝廷不能把建州当作自己人,人不患多寡而患不均,厚此薄彼,自然会使各部复叛。但朝廷也无法在不进行一场大规模征服战争的情况下便将其完全当作腹心,否则谁都说不准是不是引狼入室,历朝历代这样的故事已经有许多了。”
  “不过眼下海外的亚墨利加正是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或许今后朝廷能大规模将女真、蒙古迁往亚墨利加,作为朝廷的藩篱,在那他们与朝廷天然的矛盾消失,更容易融为一体。”
  万历缓缓颔首,似乎明白了什么关窍。


第127章 脑补
  小万历正处于一个非常非常中二的年纪,这个年纪不太容易明辨是非,常常听风就是雨。
  在北洋重臣慎重地说出‘或许’能将女真、蒙古等边塞不安因素大规模迁往亚墨利加后,他尚未成长成熟的大脑快速通过已至条件过滤信息,包括分析北洋重臣陈沐的立场、北洋及东洋军府的核心利益这些原本在他理解之中就似是而非的东西,并脑补上自己认定的北洋东洋立场、北洋重臣核心利益。
  这套理论原本非常正确且简单有效,陈沐唯独漏了一点——在小皇帝的意识中,蒙古、女真,都不是足以威胁大明的敌人。
  仅仅是患,而非心腹大患。
  在陈沐离开后的紫禁城皇帝寝宫的耳房暗室中,小皇帝并未急着重新开始研读《尚书》,他取过几幅空白大纸,起先写下‘北虏’二字,接着又攥着沾了朱墨的笔打了个叉。
  蒙古没什么好分析的,就俺答跳,不过现在乖巧了。
  接着又攥着毛笔在纸张上下写出李成梁、陈沐两个名字,在旁边画出三个大圈儿,圈里分别填上建州、海西、野人三个名号,刚准备开始连线,皱眉以非常小气的眼神看了一眼一旁侍立小宦官王安与张鲸。
  王安知道皇帝在做事不喜人打搅,捧着拂尘立在一边;张鲸的心思就要活很多,一直小心看着皇帝一举一动,此时见皇帝望来,连忙拿着拂尘凑上去问道:“爷爷有什么吩咐?”
  宦官拿着拂尘是仙气飘飘,其实作用和鸡毛掸子一样,出去了皇帝没准想上哪儿坐,坐哪儿就扫扫哪儿的浮土。
  小皇帝面无表情地神情甚为机警,看了一眼狭小的书架门,道:“出去给朕望风,一个在殿外一个在殿内,谁都不准进来。”
  “是!”
  俩人出去,小皇帝这才稍稍放心,看着图上五个名字做起连线,先连上的是海西部与陈沐,海西部也被称作黑水靺鞨,在皇帝收集到的信息中,在苦兀岛三卫许多海西部小部落首领带军兵应募,如今北亚墨利加麻贵部、日本东线李如松部手下多为海西女真。
  就连他们通往北亚墨利加的群岛都以黑水靺鞨命名,毫无疑问,这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和陈沐连在一起。
  接着是发展落后的野人女真,小皇帝攥着墨笔不自觉地塞进嘴里思考,他有点犯难,因为他发现好像野人女真才是现在意义上的黑水靺鞨,比方说生活在黑水靺鞨群岛被招募为十岛千户所旗军的土人。
  过去都说女真三部分两种朝贡,一年朝贡一次的是建州与海西,三年朝贡一次的肯定是野人女真,那是万历爷爷嘉靖朝的事儿了,可十岛千户所的旗军那是一辈子都不朝贡一次的,难道他们不是野人女真吗?
  突然反应过来的小皇帝手忙脚乱地把墨笔从嘴上摘下,抬手摸摸嘴唇又是一掌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然后将野人女真也与陈沐连在一起。
  最后的建州,想都不想地便与李成梁连在一起。
  其实在小皇帝的印象里,建州女真也是很尊敬朝廷的,他们通过朝廷的关市得到良好发展,虽然各部混乱时常相攻,但至少在他们的传统中,两个部落如若罢兵言和,则必去抚顺城关下于明军见证缔结盟约才算数。
  小皇帝向后抻着脖子,两手端起大纸,吹着纸上墨迹,极力让自己的小脑瓜能一次看到整张大纸,暗自皱眉在心中得到一个结论:根本就没有威胁嘛!
  纸上两个朝廷大将的名字,李成梁代表的不是李成梁,陈沐代表的也不是陈沐,在皇帝眼中,这两个名字代表着朝廷对四夷的两个传统策略,一为剿、一为抚。
  尽管不论名字本身代表的那个人还是代表的那种策略,剿都不是单纯的剿、抚也不是单纯的抚,但对皇帝来说这种分类方式更容易也更直观。
  皇帝抬手想推推乌纱翼善冠,手到额头才发现帽子早被他放到一边,干脆挠了挠发巾,他在试着理解陈沐口中蒙古、女真与朝廷的‘天然矛盾’,但这种思考没能得到答案——哪里有天然矛盾?
  看起来,好像女真人和朝廷矛盾多的是,比方说总欺负他们拿脑袋领军功的李成梁、从他们当中招募军兵虚弱部落的陈沐、以及总捣乱忽降忽叛的各部首领,但这明明都是人祸,哪个都不天然。
  “幸亏女真不种地。”
  小皇帝通过学习得到的朴素价值观中,他是掌握天下至高权力的皇帝,想惹谁就惹谁,唯独不能惹种地的。
  惹了读书的,读书的会给自己添堵;惹了当兵的,就会输掉战争;惹了做买卖的……惹了做买卖的没事,弄不好还能发财;可惹了种地的,他们会想把皇帝家的地也拿来种一种。
  万历苦思冥想很久,最终还是没找到陈沐口中的‘天然矛盾’在哪。
  身受传统与革新两种本就互相摩擦碰撞甚至完全相悖的教育,让小皇帝的思想一直备受拉扯,思维也在拉扯之中跳来跳去,就像墙上拉下的舆图卷,一切之间的关系都在飞速变化之中。
  诸如天下。
  天下若以大明为天下,朝廷与北虏是迟早要有一战的,这也是当朝掌权者这代人毕生心愿,三代君臣一直在积蓄力量,哪怕议和后依然在积蓄更大的力量,只为有朝一日于北疆分出真正的胜负。
  同样以传统论,上至孔子下到今时士绅,他们当中有几个会认为中国以外会繁衍出可与中华并列之文明?没有,他们甚至不认为普天之下四夷能赶得上中华一半文明。
  激进如身高九尺拔剑斩人的孔夫子认为诸侯之‘礼’,是守其国、行其政令、不失其民。国家的存在就两件事,保护子民抵御外夷、率领子民尊奉王室。
  而跳出传统的大明之天下,而以世界的天下论之。
  朝廷与北虏似乎没有必要一战。
  这也正是如今万历皇帝认为自己‘面临的问题’,朝廷对外洋的了解越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