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做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一旦对方能够进入、乃至于控制了河南和关中地区,那么,即便他们暂时没有拿下襄阳,襄阳守军也等于是被隔绝,其最后的结局不难想象。

    襄阳守军当然也可以先与来自北方的援军夹击运河一线的对手,但在有强敌压迫的情况下,就要顾虑别人是否会乘虚而入。而若丢失了襄阳,对方就更可以从襄阳向宛洛进兵,那时对已方就更为不利了。

    张宏略禁不住喃喃语道:

    “此策当为昔日刘寄奴故技,若实施,恐怕至少要动用三十万大军。”

    他更接着说道:

    “果真如此,徐州他们势必就要争夺。”

    张弘正的眼中有敬佩之色一闪。

    “史家哥哥也如此认为。前出到灵璧,只能算是才开始,他们的下一步,必定是要夺取宿州,进而徐州。一旦徐州被拿下,运河古道的南段既可无忧,然后才能继续向前。也正因为三十万大军取道东南,运河将成为其中的关键。”

    的确,三十万大军的补给,于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令人瞠目的天文数字。即使宋元交战的五十年里,双方动用的兵力也少有超过二十万。可能够看到了这点,也就不难抓住这个计划的关键了。

    张宏略闭上了眼睛,当他再睁开时,他问道:

    “他们真的能做到?”

    是的,这个构想太庞大了,庞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至少在眼下。

    但听到他的询问,张弘正却暗中叹了一口气。此时他想到了另一个人,张信。

    当初张弘正把张信打发回北地后,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张信却在不久又回了潮阳。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家眷。

    张信回潮阳,表面上是遵照张宏略“吩咐”,又为“弘一道长”捎带来东西,背后其实是张宏略的某种逼迫。因为张信是少有的数人之一,知道张弘正仍活在世上的,那么为了保守这个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的秘密,就只能让他“消失”。

    但让张宏略也没有想到的是,张信对此却所表现的毫不抵触,只不过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这次离开,他还要把家眷也全带走。

    不管怎样,张信以这种方式“彻底从北地消失”,无论如何都是张宏略极其乐意见到的,就此,在张宏略的安排下,张信和他的全家一同离开了北地。

    张信带着全家到潮阳之后,住并没有问题,反正以前张弘范让他私下里置办的宅子还在,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谋生。而最终帮他解决这个事情的,恰恰是连张信的家人也难以谋面、始终予外人以神秘面纱的他的师父,“弘一道长”。

    张弘正不想见除张信之外的任何人,原因不言自明,他当然也不难明白张宏略为什么又将张信打发回来。但即便没有张信的这件事,他原本已经在考虑自身的生存问题。因为现在他是还有银子,可是以后呢?坐吃山空,万贯家财都可以挥霍完,何况他并没有万贯。他也不能指望张宏略以后始终能从北方给他送银子过来。

    故此,在反复考虑之后,他拿出了两张药方交给了张信。

    “这是两个疗伤的方子,一内服,一外敷,你按方子先制成成药。……”

    一月之后,张信遵照“弘一道长”的吩咐,用木匣装着一百粒药丸到了广州,且直接去了兵部,送上了这些药,并附上药效说明。然后他住进了一家客栈,在不安地等待了又近一个月后,得到了兵部之人的传唤。

    “你的这些药,从何而来?”

    张信小心翼翼的答道:

    “此方是小民祖上传下。”

    兵部之人点点头。

    “每月可以制作多少?”

    “如是成药,可有千粒。”

    见兵部之人沉默,张信随即接着说道:

    “如果军爷需要,小民也可以多置办些。”

    兵部官员看了看他。

    “此药经试用,符合军中所需。现在这样,这些药,今后你有多少,军中都将如数收下。但和你此次拿来的一样,所有的药丸要匣装、蜡封,且匣子的封口上还要有时日。”

    张信连连点头。

    随后兵部官员又拿出一份文书,肃然言道:

    “这是朝廷和你就此事立下的契约,如无异议,现在就可签字画押。但你最好记住,今后一旦发现你送来的药有假,军中自会拿你全家是问。白纸黑字,此中的干系,你明白了吗?”

    说到此处,兵部官员的面目已略显狰狞。

    张信急忙回道:

    “小人明白。”

    就此,张信成为了某人和兵部所说的所谓“兵部供应商”之一。并且更在以后,在当地开了一个颇有点名声的药房,济世堂。

    张弘正恐怕从没有想到,他那段莫名其妙的“军医”经历,竟然在以后帮助他和张信解决了求生之道。但他现在也真的是比任何人都清楚,某人一直在为某一“逆天”的目标做着各种准备。

    当下,张弘正再次认真地说道:

    “别人或许不能,但他却很有可能。小弟前来时,曾特意经过泗州,哪里已改为山阳郡。不仅战船云集,守备极固,而且还有众多军士在整修河道。兄长当知,他一直在准备,绝非是仓促行事。”

    ……

    天已经大亮了,城门在守城兵丁的吆喝声中被打开。

    野外,一辆马车跟在张宏略和“弘一道长”的身后,他们缓缓地向前走着,却谁也没有说话。

    终于“弘一道长”转过了身来,向张宏略一稽。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张宏略百感交集。

    “回去看看吧”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嘴边,但他就是说不出口。同样,张弘正也心照不宣地一个字不提。

    或许看看是没有什么,看过之后又能如何?

    十年前他们就明白,张弘正从此将有家不能回,哪怕近在咫尺。

    张宏略其实已经明白自己弟弟违背诺言、冒险前来的原因,那就是警醒自己。因为未来南北双方的激烈争夺,势必将围绕着运河进行。而自己曾经的官职恰恰就是淮东道宣慰使,过去驻守、鏖战于两淮、徐州之地。

    (前面提到过,历史上的李璮叛元后,宋将夏贵曾乘机收复淮河以北数个州县,是张宏略从夏贵的手中再度夺回。)

    然而,对于当初张弘正的这件事,事实上张宏略要远比张弘正这个当事人更能理解张弘范临死前的安排。这是由于他和张弘范都知道,张家自张柔死后,本身的地位于北元朝廷中就在不断下降。厓山之战如果张弘范胜了还好说,在败了的情况下,是断断容不得再出现任何差错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并非完全源于张家在朝廷中失去了靠山,而是私兵的性质所造成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讲,张家的地位是建立在张柔当年拥有的私兵基础上。而任何朝代,即便没有来自朝廷、或者帝王的干预,私兵仍然会有衰亡的过程。

    这里面的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人的衰老,一代能征惯战的私兵终将衰落下去;另一方面,当新的、统一的王朝建立之后,它既不会、也不可能再允许任何家族扩充或招募自己私兵。那样做,只能造成割据。

    因此,尽管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后,甚至在李璮叛乱后,仍然保留了张家的私兵,可实际上,张家赖以立身的基础还是在不断弱化。

    无论是张宏略、还是张弘范,均对此心知肚明。张弘范何以如此谨慎,张宏略自然清楚。

    但是,此时仍然站立在哪里、目送“弘一道长”远去的张宏略,心中还有一个念头:自己弟弟所陷入的困局就真的无解了吗?也许还是有的,那就是蒙古人不在占据着这个天下。

    这个念头让已经知道一切的张宏略心中禁不住一悸。

    “弘一道长”和张宏略此次见面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张家彻底退出了这场争霸天下的游戏。

    (历史上的张宏略是在至元二十九年告老还乡,此时其实他并非已年老,忽必烈就曾问他:“卿年未老,谢事何为?”)

    而这,不能不说对不久之后宋元于东南之地的战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

随笔

    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和思想之大成

    周朝在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地位,就是纯正的中国哲学、文化、以及各种思想,均在此期间形成。这个形成的过程,就是“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讨论。

    当时周天子已经被所有人事实上摆在一边了,各国君主所面临的问题,既有社会的大变动,外部还有激烈的竞争压力。在急于图强的情况下,对这些讨论采取了再也没有过的包容态度。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纯正”。这个纯正,一是指这种讨论或辩论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思想的影响,二就是也没有任何宗教思想文化的背景。

    汉以后,中国文化已经遭到了第一次“入侵”,也就是佛教思想的传入。

    这几个条件在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讲纯正的中国文化和思想,就必须追述到秦汉以前。

    虽然“百家争鸣”的当时有“百家”,但真正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着眼的,其实只有儒、道、法、墨四家。

    其它的“各家”所涉及到的,更多的只是社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比如兵家讲的是军事;农家关注的是农事;至于其它的什么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小说家等等,格局上显然无法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论。

    而在“儒”、“道”、“法”、“墨”四家当中,更早出现的,是“儒”和“道”。“法”和“墨”两家其实是在借鉴了他们的理论基础上才出现的。

    墨家的祖师墨翟,早年学的是儒术,后脱离单独立派。他这一家除了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当时还在科学和工艺上独步天下,本应在后世占有一席之地。但可惜的是他们似乎走偏了,其所形成的组织类似于后世的帮会,这大约是除汉代“独尊儒术”之外,墨家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帮会的真正鼻祖,其实应该是墨家。)

    法家与道家的关系,实际上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最后写得很明白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认为,法家的思想和做法,从根本上来说,仍源自于道德。因此,如果法家讲的是“帝王之术”,那么老子所讲的,就是“帝王之道”。而这,恐怕也是汉初“崇尚黄老”的原因之一。;
………………………………

第三百0八章 出鞘 上

    野外。

    绵延的军帐,壁垒般的大营。

    伯颜骑在马上,望着不远处的那座城池,脸色既十分阴沉,又仿佛在想什么。而周围的元军将领则大气也不敢出,生怕惹怒了这位主将大人。

    不过有人还是能被伯颜另眼相看的。良久没有开口的他就问道:

    “士选,你怎样看”

    众将之中的董士选应声上前。

    “回大人的话,末将以为,城中之人是在困兽犹斗。”

    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