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某人知道,不管是称华亭也好、还是松江也罢,它们说得其实都是后世的上海、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第一大港,经济、贸易、金融的中心。那么,从推动大宋经济、以及海外贸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一定程度的提前开发或布局自然就成为必须。
但客观地说,宋代的整个松江地区其实很不咋样,这从它仅仅是嘉兴府治下的一个小县就可以看出。
某人当然还清楚,另一个时空中松江地区后来的发展,绝对是与黄道婆分不开的。也就是她在当地搞纺织,带动了整个松江、甚至是周边地区的发展;或者可以说,是她个人在当地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某人在黄道婆办厂一事上如此兴师动众,就是要通过某种“造势”,把黄道婆原先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放大,加速当地的发展。
而从实际来看,这个时代的纺织技术其实并不复杂,技术含量的本身也并不高,江南之人又多心灵手巧,《宋史》中就有言:“两浙路,……(人)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处焉。”
-----------
《宋史》中的这句话,即使是放到后世,仍然是对江浙一带人比较贴切的描述。后世苏南、浙商群体的出现,其实并不偶然,自有历史的渊源。
-----------
“善进取,图利,心灵手巧,”再有黄道婆的工厂做示范,加上外部朝廷军服的订单、以及民间本就存在的庞大需求,整个松江地区的纺织业兴起自然是很快的。就此,工坊也好,工厂也罢,开始不断地在当地出现。
某人也早就说过:“让黄姑做军服,并不是说别人就不可以做。”
当产业兴起,一个地方或地区肯定随后会出现大变,这时候从朝廷的角度来说,管理上理应相应地要改变,所谓松江郡的设立自然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摆到桌面上了。
某人更在与陆秀夫、赵樵等人商议过后,任命了由许夫人来担任这个所谓“松江郡”的郡守。
只不过以其喜欢来事的性格,在许夫人上任之前,他还特意交代了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让她“劝说”黄道婆成立所谓的“纺织行会”,并指定由黄道婆担任首任“会长”,制定“行规”。为此他不惜再度请下太后的“金字招牌”,于是这才有了许夫人代表太后和官家前来“赐匾”、以后随后两个女人私下里的密语。
但黄姑、甚至是将此事奏报朝廷的许夫人也暂时不知道,她们所做的事,给行朝所带来的影响。
帝国陛下在收到许夫人上呈的奏报后,很快就将其批复给了陆秀夫,并在上“御批”:
“……着民部、邢部和御史台对纺织行会的行规予以审核,……一旦御史台最后确认,列入我大宋律法。……”
而收到“上谕”的徐宗仁、冉安国、夏士林,则从陆秀夫嘴里还听到对此事如下的解释:
“诸公,官家让夫人所做之事,是他认为,朝廷治理天下,其实多数之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如此,就会出现疏漏和不当之处。”
“比如当初在新盐政一事上,固然朝廷曾拟有草案,然则那些盐民其后所上呈、他们自己拟订的规矩,却颇有些朝廷未曾考虑之处。”
说到这里,他看了徐宗仁一眼,徐大先生没有吭声。
当初赵与珞和徐宗仁赴盐场立“规矩”,尽管是陛下的指派,但并不是说他们就没什么准备。因为“法”或“法令”、“法度”自古以来都是由朝廷所立,他们在潜意识里面就没有真的想过“民”能将其定好。可当他们看了那些灶户递上来的章程之后,却发现在有些方面,这些“小民”订得比朝廷还要细致。
就拿徐大老爷曾当众人面提到的“往盐里掺沙”来说,这在过去真不是没有,但“灶户”们则认为,往盐里“掺沙”的,并非就一定是“灶户”,而是还有贩盐的人,甚至是一些商户。“老爷”您怎么能把板子全打到咱灶户头上捏?
故此,这些“灶户”共同细致地、甚至可以说是条理入微地列清楚了在盐的制作、贩运、销售等诸环节上的责任,最后归结为一条:
“谁逾规,抄谁的家,通晓天下,从此把他赶出这行,永世不得再入。”
这样的规定,朝廷当然乐得照行。
“官家就此认为,在朝廷的律法上,不能说全部,但有些大可让民自己来定。如此,这些律法不仅让各地官员遇到相关之事有据可依,且也符合民情,更让天下之人无话可言。”
听了陆夫子的所言,冉安国晃了晃自己的脑袋。
好么,“法令”或“法度”向为“国之重器”,就这样轻易“授”民了。
“陆相,虽说是如此,小民定法,粗鄙尚且不论,疏漏恐更远甚。”他说道。
陆秀夫则淡淡地回应:
“不错,这就是官家下此诏的用意了。对民所立之法,朝廷自当进行必要的审核和修缮。且即使眼下朝廷通过了,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仍需再度修缮。而在此期间,朝廷所要做的事,就是多方留意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他看向了夏士林:“官家的圣意,就是把这个察访的职责,以后交给御史台了。”
夏士林躬了躬身,肃然回道:“臣遵旨。”
粮食一事风波过后,杨亮节的职位虽然保住了,可他也不得不“闭门思过”,现在实际掌管御史台的,就是夏士林。
当陆秀夫交代完陛下的旨意后,他又单独留下了徐宗仁。
徐宗仁是陛下在潜邸时“赞读”,对他这个人,陆秀夫其实一直非常重视。
在两人重新落座之后,他开口说道:
“求心,陛下此举的目的……”
不等他说完,徐宗仁已经简洁地作了回答:
“仍是为了他的依法治国。”
闻言,陆秀夫笑了笑,他再度看向了徐宗仁。
“求心,陛下交给我此诏时曾还有言,民处其下是为阴,堂庙居上是为阳,阴阳相调方为和,此即为中和。行之于律法上,就是也要上下相和。这是你教他的?”
你徐大尚书最喜欢讲“国之纲纪”,那么某人的法治观念是不是你灌输给他的呢?甚至,那个更神秘的“背后之人”,你是否也有嫌疑?
徐宗仁一怔。
当他再看向陆秀夫时,陆秀夫已经转过脸去了。
---------
非常抱歉。
………………………………
第三百章附录
----历史中的延续和匡正
翻看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历史,其实很容易看出在其漫长的过程中,制度上所具有的某种延续性;比如汉承秦制,以后的历朝历代又承继了很多的汉制。
但同时也还能看到,其中有很多的“匡正”、“矫错”,以及由此带来的“变革”。尤其是在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这点最明显。
自然,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比如唐、宋的后期,由于种种情况的改变,制度上还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周朝沿用了商代的“王制”(中国是从商**始称“王”),但与“商代”不同的是,它施行了“分封”。
(周朝施行的这个“分封”,是我们这个东亚之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的影响,不仅是对周、甚至于周以后都可以说前所未有,这点以后我们还会提到。)
“秦代”是对“东周”种种乱象的矫枉,因此它采用了“集权”。它的制度设立,其实是在“周”的基础上,经历了整个东周时期,通过许多代、以及许多人的摸索,才逐渐形成。
汉虽承秦制,但很明显它的许多做法是对“秦制”的修正。
从南北朝时代的魏开始、包括以后的隋和唐,则是在汉制的基础上,对国家规制进行了改进;例如“三省六部”出现和“均田制”的采用。
至于宋代,基本上每个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它的制度既源自于唐,又是对唐、特别是它的后期,包括五代十国所出现的种种弊端的一次矫枉。它的所谓“重文轻武”并非无因。
就是忽必烈建立的大元朝,既借鉴了许多宋代、包括前代的做法,同样进行了很多的修改;如“省”的设立,纸币的采用,以及对纸币发行上的改进。
朱元璋的大明当然不能说没有受元代的影响,但它也不是对元代、甚至是大宋的做法进行了照搬。
明代在军事上的一个特色,是于各地设立了“卫所”。这个举措在后世也是能看到些许影子的。比如二十世纪中期的大对决当中,双方的什么“绥靖区”、“军分区”等等。
此外,朱元璋的还有些做法,从时代来看非常超前。比如对于他的“大明律”,他就弄过他的“普法宣传”,唯恐天下百姓不知。
就是过去戏文里的“击鼓鸣冤”,实际也是他所发明。且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一听到鼓声,他立马就起身“接见”。在他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民能告官。
朱元璋其实是历史上少有的贫民皇帝,甚至他连平民都算不上。正因为他自己过去苦日子过多了,所以在官员的俸禄上,“抠门”的他所定的,是历代中最低的。
为了他老朱家的大明能统治天下,朱元璋的确在有些方面“贼狠”,甚至在许多人的笔下,他的“残暴”与“始皇帝”绝对有得一拼,可他的“狠”和“残暴”,却并没有像秦代那样激起天下的民变。
出身于贫民、曾经作为“暴民”一分子的老朱,实在是太了解元末所谓“民变”真正的原因了,所以他的有些举措与前代相比,才显得如此“另类”。只不过后来的明代皇帝,显然没有体会他当初有些规制真正的用意。
满清入主中原,其实幸运的成分要比元代更多。因为明末无论是在内政、还是社会的精英层面上,远不如宋末。
内忧全都存在,但明末有着宋末所没有的大规模农民暴动;并且当王朝即将倾覆之时,宋代仍有数十万军民、其中有相当部分士大夫以死相随,明末则差得太多了。
而从当时的整个世界历史来看,所有的游牧民族其实已经在开始走下坡路;并且此后,他们曾经的风光再也没有出现。
造成这个趋势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曾经凭仗称雄欧亚大陆的利器、快马和弓箭,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遇到了真正的克星―火器。
马快,箭更快,可是到了火器时代,它们再快也快不过火器发射的枪弹,更不要说还有打击距离和威力上的差距,哪怕是仍然相对简陋的火器。
康熙平定葛尔丹,就使用了明代留下来的红衣大炮。
但是,作为游牧民族一部分的满人,总体保守的他们当时却依然沉迷于骑射辉煌的过去,这是清代在体制上罕有什么新意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要面对的,是这个古老帝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而这,就更不是保守的他们所能应对的了。
(这样说并不是在有意贬低满族,因为我们能够看到,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所有游牧民族都罕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客观地说,在满清的历代皇帝中,少有十分昏庸之辈。但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入主中原,既是当时游牧民族最后的“辉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