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红妆-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彤哈哈大笑,她没有诗情画意,但是她喜欢打雪仗。
今天进府,沈彤带着芳菲和小妹。芳菲和小妹时常来王府,早就和宜宁郡主身边的人混熟了,这会儿听说要打雪仗,全都磨拳擦掌,就好像她们能打赢似的。
一群人来到花园里,这里的雪就是宜宁郡主特意让人留下没扫的,厚厚的一层。
小姑娘们在屋里闷了一上午,这会儿终于放晴,心情舒畅,没过一会儿,就在雪地上玩了起来。
正在这时,远远的有几个人走了过来,待到近前,走在前面的原来是周铮和萧韧。
“三哥,七哥,你们一起来玩吧。”宜宁郡主笑着说道,这一年来,周铮和萧韧很少再像以前那样,和她们一起玩了,难得在花园里遇到他们。
周铮道:“我们刚才就在赏月阁里吃茶,父王让我们过去,我们在这里路过,刚好遇到你们,你们自己玩吧,小心点儿,不要冻了手。”
赏月阁就在花园一角,从赏月阁到前面,的确要在这里路过。
宜宁郡主很是扫兴,懒洋洋地问道:“父王怎么这个时候找你们……该不会是去燕北的事吧,我也要去。”
宜宁郡主猜得没有错,这几日王府里便在准备给燕北郡王大婚的贺礼,而此次去送贺礼的人便是秦王三公子周铮。
半年前,宜宁郡主曾经为此求见秦王,想要代替周铮去燕北观礼,秦王自是没有同意。
如果可以,秦王是不会让周铮亲自过去的,但是没有办法,于情于理,秦王都要派自己的儿子过去的,只是他和别人不同,他只有周铮这一个儿子了。
这也是压在秦王府众人心头的大石,而现在,已经到了要动身的时候了,这块大石终要落下,就看是怎么落了。
过了年,周铮便要动身前往燕北,赶在开春之前到达,祝贺燕北郡王大婚之喜。
周铮佯怒:“你去了也没用,父王不会答应,我也不会答应。”
说罢,周铮看向沈彤,道:“沈姑娘,你帮我看着宜宁,不要让她冒冒失失地乱跑。”
沈彤看了看站在周铮身边一语不发的萧韧,点了点头。
周铮眼尖,立刻发现沈彤的目光不是看向自己,而是看向萧韧的,他夸张地叹了口气,对萧韧道:“你帮我劝劝宜宁,我先走一步,你随后跟来。”
说完,周铮拔腿就走,气得宜宁郡主看着他的背影直跺脚。
萧韧却没有劝她,而是打量起沈彤来。
今天的沈彤穿了一件狐皮斗篷,萧韧认识那件斗篷,这是在榆林的时候,他送她的皮子。
这张皮子是他亲自打的,亲手硝的,只是沈彤怎么长得这么慢,去年送给她的,今年她还能穿。
“七哥,你盯着彤彤做什么?”一旁的宜宁郡主问道。
“没什么,我和彤彤说几句话,你一边玩去。”
说着,萧韧便向另一边走去,沈彤无奈地冲着宜宁郡主笑笑,做了个“他是神经病,我也没办法”的表情……然后,快步跟了过去。
两人一前一后走到一棵古槐下面,冬日的微风吹起,有雪沫子从树枝上被吹落下来,洒了二人一头一肩。
萧韧伸手,拂去沈彤头上的雪,又顺手给她把风帽戴上,沈彤有点窘,也不知这小孩今天又怎么了?
“有事吗?”沈彤问道。
“过了年周铮就要北上了,我也去,你要不要一起来?”萧韧问道。
沈彤一怔,并非是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她想过,但是也只是一闪即逝,并没有深想。
因为她没有理由跟着一起去。
若是宜宁郡主也去,那么不用她说,秦王也会让她跟着,说不定她还能再赚一笔银子。可是现在秦王不让宜宁郡主去啊,所以连同她也就没有了这个机会。
不可能的事,沈彤懒得深想。
可是现在萧韧一说,这种原本不可能的事,就变得有可能起来。
她怎么忘了,她和以前已经不同了,她不再是需要秦王照拂的沈氏遗孤,她是沈彤,一个曾经救过秦王救过宜宁郡主的人,她是一个能够自保,也能保护他人的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小姑娘。
第318章 调防
沈彤从不是优柔寡断的人,再说,这件事又是她曾经想过的。
于是宜宁郡主眼巴巴地看着沈彤去见了王爷,又眼巴巴地看着秦王让沈彤跟随周铮一同前往燕北。
“三哥、七哥,还有彤彤,你们全都走了,我呢?我也想去。”宜宁郡主真心郁闷,虽然明知这一番燕北之行凶险,可是与其让她留在王府里整日提心吊胆,她宁可与他们一起赴险。
沈彤想了想,对宜宁郡主说道:“这样吧,郡主在西安时帮我一个忙。”
“什么忙?”宜宁郡主的眼睛亮了起来。
“帮我的铺子招揽生意,介绍您认识的那些闺秀千金,去买百卉堂的胭脂,让我多赚点银子。”
原来是帮这个忙啊,宜宁郡主揉揉鼻子,别说,这还真是她擅长的,就像她能打理慈安庄一样,她也能让西安城,乃至整个陕西的夫人小姐去光顾百卉堂。
晚上,宜宁郡主在丁侧妃屋里用膳,用过晚膳,她和丁侧妃说起沈彤托付给她的事,丁侧妃笑道:“这还不好说,城里的闺秀们不是整日说要去慈安庄里帮忙吗?那就让她们去帮忙好了,从慈安庄回来,便去百卉堂里逛逛。”
宜宁郡主哼了一声,道:“她们个个十指不沾阳春水,到了慈安庄里,孩子们离得近些,她们就是一副招了虱子的样子,烦死了。除了您和彤彤,就没有人是真心实意给我帮忙的。可是彤彤要去燕北,您要打理王府后宅,以后就只有我自己了。”
丁侧妃连忙哄她,道:“可是郡主把慈安庄打理很好啊,沈姑娘既然把百卉堂托付给郡主,也是因为她知道,郡主同样能把百卉堂打理好的。”
宜宁郡主拍拍丁侧妃的手,反而安慰她道:“我也就是和您抱怨抱怨而已,其实从榆林回来时我就想明白了,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您的位置在后宅,在父王身后,我的位置就是郡主,我要做父王的女儿,三哥的妹妹,虽然不能与他们并肩作战,但是我不会给他们拖后腿。如果我跟着三哥一起去燕北,不但不能像彤彤那般帮助他,而且一定会给他拖后腿,所以我就留在西安等他们的消息,做自己擅长的事。”
丁侧妃眼眶发热,不知何时,这个天真得有些傻气的女儿已经长大了。
……
一场大雪过后,便进了腊月,每年的这个时候,鞑子的日子都不好过,屡屡犯境。樊老将军死后,樊帼英虽然临危受命,但是她也必须要丁忧。
榆林卫是要塞,樊帼英一旦丁忧就要三年,秦王上了折子,要为樊帼英夺情。
若是文官,这夺情的折子一上去,就会被打回来,而且还会被人垢病。
但是榆林卫刚刚经过一场大战,正在乱着,于是夺情的折子虽然留中,让樊帼英担任指挥使的折子却批下来了,这也就是变相的夺情,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去年萧韧令鞑子损了一位大将军,一时伤了元气,整整一年没有大的动作,偶有风吹草动,也都是小打小闹,边关安稳了一年。
刚刚过上一年的安稳日子,朝廷里便有人蠢蠢欲动,自从三个月前开始,就有折子陆陆续续奏上来,都是弹劾榆林卫指挥使樊帼英丧父未丁忧的。
这些弹劾的人也并非都是和西秦军有矛盾的,大多都是御史,一年前他们就知道樊帼英没有丁忧,可是那时边关风声鹤唳,他们若是那时上折子让樊帼英丁忧,立刻便会有武将们斥责他们,他们不敢。
现在边关整整一年没打大仗,樊帼英不去丁忧,留在任上还有什么用?
这些折子送到老护国公杨锋面前,杨锋虽然在心里痛骂这些御史们是白痴,可是他却是很满意的。
樊帼英虽是女子,可她无疑就是秦王的一条臂膀,这么多年,杨锋想要折去樊家这条臂膀,全都无从下手,如今樊老将军死了,只留下一个樊帼英。即使樊帼英是秦良玉转世,她也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娘子。
就在小年的这一天,朝廷的文书颁发下来,榆林卫指挥使樊帼英为父丁忧,即日卸下官职,等候交接。
除了这道文书,还有一道文书是宁夏卫指挥使刘明智任为榆林卫指挥使,原宣府卫指挥使汪贤调往宁夏卫,原昌平卫指挥使高乾升任宣府卫指挥使,原昌平卫副指挥使左辉升任昌卫卫指挥使。
这一纸文书涉及到九边重镇中的三个,而昌平卫虽不在九边之内,却也是仅次于九边的重镇。
这不是因为一个人的丁忧而引发的调职,这是九边换防!
被换防的四个卫所中,宁夏卫、榆林卫是秦王的势力之内,而昌平卫和宣府卫以前是燕王的,现在则是燕北大都督杨勤的。
而正在这个时候,沉寂一年的鞑子终于动了。
新任的大将军阿里布率领三万兵马压境。
三万兵马,决不会小打小闹。
朝廷让樊帼英丁忧的文书还没有送到榆林,樊帼英已经披挂上阵了。
而在宁夏卫的刘明智同样还没有接到朝廷的调令,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为了严防鞑子在冬天时骚扰边境,他这些日子都在严防死守,阿里布攻打榆林的消息传来,刘明智立刻调集兵马,临阵以待。
刘明智镇守宁夏卫八年,他的老婆孩子都在这里,宁夏卫若是破了,他也家破人亡。
这个时候,别说是让他平调了,就是给他升官,他也不会离开宁夏卫半步。
战报频频传来,朝堂上吵了起来。
有人提议条榆林卫樊帼英要丁忧,宁夏卫刘明智不能动,那就应该让宣府卫驰援。
于是另一拔人立刻反驳,若是这个时候,鞑子兵分三路怎么办,保住宁夏保住榆林,宣府就要拱手相让了吗?
先前的一拔人则持反对意见,鞑子只是藩邦而已,他们哪里有那么多的兵马?宁夏卫、榆林卫、宣府卫,这三个地方相隔千里,鞑子怎么兵分三路?
一群从未上过战场,甚至连舆图都搞不清楚的人,在朝堂上争得不可开交,龙椅上的皇帝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他们还在吵,于是他索性再睡一觉。
第319章 出发
其实鞑子是安鞑和鞑剌的统称。
前朝末年,鞑剌老汗王锡哲的第三子别勒与父亲反目,一路向西,出走丝路,可是他没有走上丝路之路,却在一次意外中,组建了一支军队。
别勒带领这支军队,在大漠上无往不利。别勒的两位同胞兄弟听说以后,也带着自己的人马前来投靠。
那时正值大齐太祖皇帝兴兵之时,中原内战频频,边关疏于防守,别勒和他的兄弟们靠着抢掠汉人钱财牲畜养活了军队和族人。
待到太祖皇帝攻下京城的那一年,别勒连夺汉地十八座城池,建立安鞑,太祖皇帝在京城登基,别勒也在同一个月里登上汗位。
那时别勒的父亲老汗王锡哲还在世,于是便有了老汗王和新汗王之分。
而安鞑和鞑剌也被称为鞑子二国。
新老两位汗王,虽是父子,却势如水火。
大齐立朝后,百废待兴,南边还有后晋小朝廷,整整十五年里,太祖皇帝既要兴政,又要平乱,边关兵力不足,而那十五年也是两国鞑子飞速发展的十年。
直到鞑剌老汗王派了自己的第二子果尔都率领三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