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神医千金-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炜绍笑道:“看来出去走走,还是有一番机遇的,若是一直在京都之中,这双腿也白白耽搁了。”想到了这个消息还是从贝家姑娘的口中知道的,不然他们都当做沈逸风已经死了,就说道:“那贝家姑娘,让德音与她多走动走动。”

贝家小门小户出身,就算是被谢家认作了干女儿,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她的德音怎好与这样的女子深交?戚氏口中道:“这……贝姑娘大半的时候是住在谢府的。”

谢府。

沈炜绍一瞬间有些沉默,想到了与谢家退亲之事,“借着这件事,慢慢走动罢,谢家教养儿女就连皇兄都是十分佩服的,因为婚事不成而生疏了,有些可惜。”

戚氏便道是,只是心中想着过个场面就是。

沈炜绍继续用餐,早晨的时候不多,等会还要上朝,等到用过了,一边用巾子擦嘴,一边说道:“等会你和我一起进宫,娘娘那里,也应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让她高兴高兴当是。”

戚氏用早餐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孙子兵法之中夹着的那封书信,想着王爷上朝之后,就去书房翻看那书信,这会儿不想进宫,反正太后娘娘也不喜她,“王爷不如亲自告诉娘娘这个消息。”戚氏说道,“若是娘娘知道这个消息,指不定有多欢喜。娘娘这些日子身子也不好,也当是带去些喜气了。”隆冬是料峭冰寒,化雪的时候,太后娘娘的身子更弱了一些。

“再说了,知道灵涵好了,娘娘不知道怎么高兴,也不知道会不会提到姐姐,我去了怪给娘娘添堵的。”戚氏口中的姐姐,不是别人,正是沈逸风的生母秦氏。

年纪大了的人格外容易感伤,尤其是太后大限将至,提到沈逸风的时候,时常会想到容颜美丽却早早殇亡的秦氏。沈炜绍也知道太后的喜好,若是说起了秦氏,戚氏难免有些尴尬,自从倾心戚氏之后,他素来怜惜她,想到了这一重,沈炜绍便颔首,“那你就在府里头,我亲自同娘娘说。”

“要是娘娘留王爷用饭,打发人回来说一声就就是。”此时的沈炜绍站起身子,由丫鬟整理官服,戚氏亲自捧着乌纱帽,替沈炜绍带好,“王爷好生同娘娘说些贴己话。”

戚氏送沈炜绍离开了王府,便往书房的方向走去。

等到了书房,戚氏只留下自己的丫鬟,合拢了门,就从兵书之中取出了那封信。

“李薇竹亲启。”

前面是田府的夫人写给沈逸风的信,也提到了这位黛山姑娘,是叫做李薇竹的,戚氏用手指蘸了清水,指腹一层层小心地涂在信封的封口处,一层又一层,等到封口处湿润了之后,放在烛火上烤了一烤,等到边角干一些,她就用裁纸刀掀开一点。

这般小心翼翼拆开,不损一丁点的边角,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打开了这封信。

戚氏抽出了这封信,展开看了之后,眼睛不由得瞪得大了些,呼吸也变得急促了起来。

这封信正是李志庭写给李薇竹的,除了些嘘寒问暖的话,接下来大篇幅说了谢家二房华氏的事情。说了华氏当初是如何的失态,劝说李薇竹再考虑一番,这门亲是可以认得,谢府当年并没有遗弃她,这一切都是阴差阳错。信中也提醒了李薇竹,若是回了谢府,那位贝姑娘不可多交,心思深沉,话里有些挑拨离间的味道。到了最后,李志庭写到,无论李薇竹选择认亲还是不认亲,都是她的干女儿。

那个叫做黛山的根本不是什么侍女,而是谢家三女,并且明明早先已经知道她姓氏为谢,却不想认祖归宗?

“蠢货。”戚氏口中低低道。

戚氏把信放回到了信封之中,刚想要封口,便止住了动作。

再次抽出了纸,她细细看着这封信,“水纹纸,还有蟠龙弹丸墨,去廊坊买一些来。”

这信用的是水纹纸,迎光时候可见着如同波涛一般的水纹,蟠龙弹丸墨用的是松烟、珍珠、玉屑和生漆捣制而成,纸与墨都是好物,只是王爷只爱澄心堂纸和集锦墨,这其余的书房里并不曾有,戚氏才让人去采买。

很快人就回来,戚氏端坐在书案边,簪花小楷细细而就,与李志庭写出来的字竟是十分形似。

戚氏一边写,唇角带着浅笑,等到最后写完,吹干了墨,小心折好,放入到信笺之中。

而那原本的信,丢入到了火盆之中,原本红色暗火燃起,烧得纸张卷曲成了片片灰烬。

第113章 初见幼弟

过了元宵,沈逸风就与李薇竹往回走,此时他的双腿已经是恢复如常,站在李薇竹的身侧,挺拔如松。与王兆银与段氏寒暄过后,终是踏上了海船。海船将他祥云蝠纹的袖口鼓起,带着飘然欲仙的味道,体内沉珂一扫而空,原本消瘦的面颊也丰润了起来,面若桃瓣,眼若春水。

顺着来时的路,再往回走,南方的秋与春似乎没甚区别,只有那枝头嫩得让人心痒的一抹新绿,才让人恍然,终是到了春天。

行了将近一月,李薇竹与沈逸风到了夷陵。

在敞开的马车里,可见着枝头上的姹紫嫣红,已是花朝时节,家家都祭花神,闺中少女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树下有闺中少女环肥燕瘦,云鬓花颜脆生生的笑声像是歌,流淌到人的心底,就连马车的速度也放得缓一些了。

“今个儿是花朝节,镇里的姑娘们都踏青赏红。”车夫说道。

“是很热闹。”

“最热闹的不是这里,而是花神庙,那里头都是人,里面的牡丹花也好看的很。”车夫说道,花朝节除了赏红之外,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询问了花神庙的去处,花神庙后山下山连接着的就是集市,顺着集市就可以入镇,两人便决定往花神庙的方向去。

因为人多,都是赴花神庙烧香的,马车远远就停下,不肯再往前走。

沈逸风与李薇竹走在道上,二月的风还带着湿漉漉的凉意,像是想要钻入到人的骨头缝里,待到多行了一段,体内的热才驱赶走这刺骨的凉意。

刚开始的一段是行人与马车,再往里走,忽的斜生的迎客松

再往山上走,就是花神庙了,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夷陵这一处,此地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花朝节的当令小吃是“花糕”,这是前朝传下的习俗,每年花朝节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成糕,叫花糕赏赐群臣。花朝节的时候尚且春寒料峭,并无百花可采撷,集市上用的是茶梅,“半深半浅东风里,好是徐熙带雪枝”,在料峭春风之中,开的灿烂,开得沉醉,茶梅糕入口是香糯绵长,李薇竹用手捧着油纸,小口小口吃着花糕,面上绽着的微笑恍若花开。

因为喜欢吃,索性再买了几块,白芨拎着。

后山栽种各式的花,最为出众的就是芍药和牡丹了,牡丹被誉为是花中之王,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不下数十种名贵品种。

过了元宵,沈逸风就与李薇竹往回走,此时他的双腿已经是恢复如常,站在李薇竹的身侧,挺拔如松。与王兆银与段氏寒暄过后,终是踏上了海船。海船将他祥云蝠纹的袖口鼓起,带着飘然欲仙的味道,体内沉珂一扫而空,原本消瘦的面颊也丰润了起来,面若桃瓣,眼若春水。

顺着来时的路,再往回走,南方的秋与春似乎没甚区别,只有那枝头嫩得让人心痒的一抹新绿,才让人恍然,终是到了春天。

行了将近一月,李薇竹与沈逸风到了夷陵。

在敞开的马车里,可见着枝头上的姹紫嫣红,已是花朝时节,家家都祭花神,闺中少女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树下有闺中少女环肥燕瘦,云鬓花颜脆生生的笑声像是歌,流淌到人的心底,就连马车的速度也放得缓一些了。

“今个儿是花朝节,镇里的姑娘们都踏青赏红。”车夫说道。

“是很热闹。”

“最热闹的不是这里,而是花神庙,那里头都是人,里面的牡丹花也好看的很。”车夫说道,花朝节除了赏红之外,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询问了花神庙的去处,花神庙后山下山连接着的就是集市,顺着集市就可以入镇,两人便决定往花神庙的方向去。

因为人多,都是赴花神庙烧香的,马车远远就停下,不肯再往前走。

沈逸风与李薇竹走在道上,二月的风还带着湿漉漉的凉意,像是想要钻入到人的骨头缝里,待到多行了一段,体内的热才驱赶走这刺骨的凉意。

刚开始的一段是行人与马车,再往里走,忽的斜生的迎客松立在小小丘陵处。再往山上走,就是花神庙了,因为山并不高,青石板铺就的台阶宽而矮,有性子急的,一步做两步走,两节台阶一迈,速速往花神庙的方向去,大部分的人,都是缓缓上山的,窃窃说着话,偶尔说到了开心处,发出了银铃般的笑声。

很快就到了花神庙,庙前是零星的花木,因为是二月,这花不曾灿华而绽,只带到日头再暖一些,开得热闹华美,沈逸风指出,这其中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数种名贵的品种,“旁的我就认不出了,须得开花了才知道。”

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夷陵这一处,此地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李薇竹听着寺庙的僧人介绍,慎重点头,沈逸风不觉莞尔,京郊的花神庙,也是有如出一辙的传说。

拜过了花神,就从后山而下,到了集市。

集市之中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耽搁了一上午的时辰,李薇竹也有些饿了,恰巧此时嗅到了香甜的蒸糕味道。

花朝节的当令小吃是“花糕”,这是前朝传下的习俗,每年花朝节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成糕,叫花糕赏赐群臣。花朝节的时候尚且春寒料峭,并无百花可采撷,集市上用的是茶梅,“半深半浅东风里,好是徐熙带雪枝”,在料峭春风之中,开的灿烂,开得沉醉,茶梅糕入口是香糯绵长,李薇竹用手捧着油纸,小口小口吃着花糕,面上绽着的微笑恍若花开。

因为喜欢吃,索性再买了几块,白芨拎着。

这般悠闲度日,从琼州岛一路北上,在奔腾的江流上行船,越过巍峨高山,跨过小桥流水,上巳节的这一日,到了京郊。

上巳节是祛除灾祸,祈将吉福的日子,除了百姓与帝王水边沐浴,“东流水上自洁濯”之外,还有流觞曲水的文人雅事,比上次在夷陵所见的花朝节,更是热闹白倍。

李薇竹却望着北方,虽不可见,却知道不远处就是护城河,从城门而入,就是京都了。

虽然知道京都和其他的城镇没什么分别,都是青石板铺就的地面,街上都是人来人往,只是一想到马上就要进城,心里头说不出是怅然还是紧张的迷惘之感。

沈逸风似是看出了李薇竹的所想,说道,“我想,带你去见一个人。”

“谁?”

“正德大师。”

正德大师是青云寺的高僧,因为天生佛像,额心一枚黑色肉痣,耳垂圆润,一双眼更是带着些悲天悯人的温润,故而,自幼的时候,便被送入到了青云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