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茶人三部曲 _王旭烽-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有你?吴升把头别转——你还有你吗?他咬牙切齿地挤出一行字:“谁说我不行!”

  然后他惊慌失措地想:“难道我真的不行了?难道我……”

  “谁说我不行!”他吼了起来,饿虎一样扑向女人。他一跃而起时尚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是要强暴她还是拥抱她!结果却两者都不是。他扑倒在榻前时,看到的正是那双皮包骨头的脚,这双脚看了令人心碎。吴升双手抱住了女人的脚,一声不吭地流下了眼泪,咸水竟把女人的脚背打湿了。

  现在他知道他已经对她无事可干了。他已经把她打得粉碎了,永远也不会再有那粉红色毛边的烛光下的女人了,他把她彻底给毁灭了。可是他毫无欣慰,他只觉得他自己的一部分,也被彻底毁灭了。他觉得他们两人同病相怜,天生的一对,相依为命,不是他毁灭了她,而是他们毁灭了他和她!时光不再,他再也没有机会向她证明他的力量了!谁说我不行的意思直到此刻,才被吴升破译了出来——可是破译得太晚了!应该被用来作证明的力量,却在那无穷无尽的生命折磨中消耗殆尽了!

  我们再也无法知道这场漫长奇特扭曲的男女关系的尾声了。沉积着的过于复杂的历史再也提炼不出简洁明朗的生活。当杭氏家族的人们与吴升本人同时撞开吴山圆洞门时,当他们看见挂在梁上的女人又轻又小,挂在半空,如同一片轻烟时,双方彼此射出了无比仇恨积怨甚久的目光。尸体下有一张遗书,原来是一张房契,吴山圆洞门的房主是写在这女人名下的。她说,房子托吴升代管,待嘉乔成年后还给嘉乔。她对所生的其他两个孩子中只提到了嘉草,那只她生前送来送去送不到位的祖母绿戒指,送给女儿。

  对她的大儿子杭嘉和,这杭氏家族的长子继承人她只字未提。同样未提的是与她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丈夫——依旧还在医院里治疗的杭逸杭天醉,这个一生都无性格的女人在最后所表现出的巨大反叛巨大骚扰,犹如悬案与世仇,绵延至子孙后代,也再一次惹起杭、吴二家的新一轮仇恨。

  被埋葬在鸡笼山茶园杭家墓地上的杭天醉之妾,坟墓位置在右下方,单穴。住在那里的村民,惊奇地发现这个女人被同时祭奠了两次。上午人多一些,由一个女人主持。下午却只有两个,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

  杭天醉浑然不觉地在医院里度过了艰难而又平易的戒毒生涯。知道小茶的死讯,并没有使杭天醉疯狂昏厥。在忘忧楼府的书房里,他静静地呆了三天三夜。没有人去打搅他,他也不去打搅别人。三天以后,才由绿爱陪同去了鸡笼山。他在小茶的坟前站了一会儿,突然问:“怎么没有种上茶树?”

  绿爱说:“等着你来呢。”

  两个人便从茶园中移一株新茶,种在坟前。天醉指着旁边一株问行不行,绿爱摇摇手,跑到正中央挖了一株。把茶苗往坟前埋时,杭天醉蹲着捧上,突然心痛如绞,啊呀一声,捧着心口,头上豆大汗珠就出来了。绿爱连忙问他要不要紧。他摇摇头,一会儿,好了。绿爱说:“你不要恨我没告诉你,我是怕你受不了。”

  “我没有恨你。”

  “我晓得你恨我。我去接过她了……我拖不动……“绿爱哭了。

  “还是死了好。”杭天醉说,他的口气冰凉彻骨,冷漠无情。

  绿爱转过头来,看了他丈夫一眼,她吓得一跳,离开她丈夫好远。这个男人完全变了,连他的容貌也变了,和躺在地下的茶清伯如此相像。特别是他的眼神——那种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不说的眼神。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成了另一个男人了呢?

  小茶之死,拉开了忘忧茶庄杭氏家族的告别之幕,从此以后,生离死别的一幕幕场景,便被连绵不断地搬上了杭家五进大院的人生舞台,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忘忧茶庄便成了一杯天地间的无尽苦茶。

  先是赵寄客接到了北京大学来信,邀他去北大执教。他很快就答应了,行前数日又秘而不发,突一日前来忘忧楼府,要接了杭天醉去湖上走走。杭天醉凝神半晌,长叹一口气:“又要走了!”

  赵寄客淡淡一笑:“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杭天醉便晓得赵寄容乃有所指,说:“那是我犯烟痛时胡说的,何必当真!”

  赵寄客正襟危坐,许久方说:“天醉性情中人,何必作假!”

  这一次,他们和童年出游一样,去的又是南山。雷峰塔,夕照山,捧出了一番黄昏中的西湖。雷峰塔可真是又老又皱,身形斜歪,一脸惟淬,却依旧凌空突兀。塔顶生老树,残缺中它那特殊的风姿又挺住了四百年。暮色苍茫,枯藤老树昏鸦,颓塔败墙,然斜阳夕照,依旧十分风光。

   两个弟兄在塔下盘桓,却见数名白发老姐正在挖那塔基角。赵寄客笑曰:“雷峰塔也是倒霉,说是镇了白娘子,大家就都咒它,又挖了它的砖去逢凶化吉,岂不又成宝贝,雷峰塔也是左右为难了。”

  “何时你也有了这种雅兴来指点湖山?”杭天醉冲了他一句。

  “你也不用牢骚满腹,我这次北上,你若有心,与我同去算了。”

  黄昏里杭天醉的目光亮了一下,又淡了。半晌,才说:“我是没劲了,两个儿子中你挑一个去吧。你挑谁生的我都没想头。“

  “你这不是为难我吗?”

  “你若说不出这句话,不妨我替你说了,你实在想带了她去,我也不拦。我已经想透想空了,你又何必遮遮掩掩……”

  他的脸上立刻结结实实挨了一记大耳光!倒把他打愣了,打笑了,说:“这倒像是因果报应!她打了你的!你便打了我的!哪一日我再打了她的,我们就算是一个轮回了。”

  赵寄客一只拳头握得紧紧的,咬牙切齿说:“你当我赵寄客不是血肉之躯,没有胆量!赵寄客什么事情不敢做得?难为是你的……

  “他气得说不出话来,一口气就跑到塔下湖边,扎进西湖,用他那一只独臂在水里扑打起来。

  他水淋淋地从湖里上岸时,暮色四起,只见天醉正坐在柳下等他。手里还捧着那只曼生壶,见了寄客,举了举壶,说:“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藏。”

  “滚!”他吼道。

  杭天醉道:“我想来想去,还是嘉平跟了你去,把嘉和给我留下吧。忘忧茶庄,日后靠的还是他,我是决计不管了。“

  赵寄客理都不理他,管自己穿衣服,要走。被杭天醉拦住了,说:“就让嘉平去了吧。”

  嘉平跟着赵寄客北上那一日,全体去了火车站送。嘉平高兴得什么都忘了,只记得那北京二字。嘉和微笑着,心里凄凉委屈,满腹愁肠。赵寄客拍着嘉和肩膀说:“你这孩子温文尔雅,心地善良,委曲求全,为人重信义,守诺言,是块当先生的好料子。只是忘忧茶庄将来怕是要你多担一点。嘉平跟着我这样一个江河湖海的人,将来又不知浪迹何处呢!”

  嘉和迷茫地看着赵寄客,看着他说话时瘫痪洒洒的神情。连那一只空荡荡的袖子都晃荡着,一副拿得起放得下的扬长而去的架势。他不由得再看看绿爱妈妈,她依旧那么冷漠高傲,她说话时热烈如火,不说话时却又那么冰冷似铁。她身上不见一丝的离别的隐情,嘉和无法想象赤木山之夜了,他几乎怀疑自己是做了一个春梦。

  突然,拿着《申报》的嘉平叫了起来:“获奖了!中国获奖了!获金奖了!“

  大家乱纷纷地都凑到报纸上看,从旧金山传来的消息告知,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有七个茶品获得了金银奖,其中惠明茶果然获得金奖!

  这巨大的喜悦,把暗淡微妙的生活,一下子冲出了彩虹。别离之际的汽笛奏鸣着,听上去,也不再那么凄婉。这个世界不再是那么一成不变,随时都会有什么出其不意的新事件涌来——然而,除了静候等待,留下来的人们,还能干什么呢……
 
 
 
 
 
 《茶人三部曲》

 
 
第一部:南方有嘉木
 
 
第二十五章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凉爽刮风的日子,比中国北方大多数春天,稍少了些云彩。

  下午一点三十分,三千多学子聚集在了天安门广场。他们大多数人穿着前一辈文人学士的服装:带衬垫的短上衣与丝绸长袍,有的人还戴上了西方圆顶硬礼帽。十三个学院和大学的代表们闹热了京都,最后到达的是来自北大的学生领袖们。他们因为被警察和教育部所劝阻,竟耽误了赶来的时间。

  广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消息是昨日夜里在北大就公布过的,赵寄客和他的浙江同乡邵飘萍一起参加了集会。来自欧洲的消息警告中国人,山东省的主要港口和1897年以来德国的海军基地青岛,有被移交给日本的可能。法、英、日的秘密协定,使蒙在鼓里的中国青年震惊与耻辱之心爆发。

  下午两点整,游行的学生向着外国使馆区出发,十七岁的江南少年杭嘉平激动万分地尾随其后,情急中掉了一只鞋子,他也顾不得拾了,赤着一双脚,喊得喉咙充血,眼睛出泪。他和他的朋友们举着的标语牌上,写着“还我青岛“的口号。他们散发题为《北京全体学生宣言》的传单时热泪盈眶,使得他们面对市民呼吁时埂咽而不能言语。

  仅仅过了八天,同样只有十七岁的杭嘉和,便也同样举着标语出现在杭州湖滨的公共运动场了。他标语上的内容,却叫“抵制日货“,和北京嘉平举的,倒正好是一对。

  已经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杭嘉和,在杭城十四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中,成了不大不小的学生领袖、新派活跃分子。而一向就有济世之怀的领袖欲旺盛的杭嘉平,则心甘情愿在遥远北方的青年海洋中充当一滴小水珠。

  嘉和进入“一师“的前一年,任教美术与音乐的李叔同先生已经削发入山。在一师的大操场上,嘉和与他的同学们一起高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看着那个个子高高的说话慢吞吞的校长经亨颐走来走去,心里充满着完全与茶庄茶楼风马牛不相及的神秘的新鲜的气息。他开始写白话诗,画人体素描,接受各种主义的宣讲,还在学校进行勤工俭学。他的一位慈溪同学,把本家郑世表所著的《乙已考察印锡茶土日记》借给了他看,倒引起了这位热爱自然科学的五四青年的兴趣。

  他对郑世横这个人从前毫无了解。只知道1905年,当时的清政府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薄派了他以及翻译、书记、茶司、茶工等人去了印度、锡兰,考察茶业,故有了《乙已考察印锡茶土日记》一小册,册中有这样一段话,使杭嘉和大为欣赏,曰:“……中国红茶如不改良,将来决无出口之日,其故由印锡之茶味厚价廉,西人业经习惯……?且印锡茶半由机制便捷,半由天时地利。近观我国制造墨守旧法,厂号则奇零不整,商情则涣散如故,运路则崎岖艰滞,合种种之原因,致有一消一长之效果。“

  嘉和边读边唱然长叹,中西之一消一长,何止茶界,实在是国力的一消一长啊。

  父亲杭天醉在家中把从前的书房辟为禅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