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美食诱获-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铲斗不能奏效,那些拖拉机驾驶员也就罢手,墙铲不动就不跟它较劲,把心爱的拖拉机给搞坏就亏大了。

    那可是非常宝贵的重大财产!

    那些拖拉机现在实际上都属于个人的财产,不但干起农活来非常给力,还有很多商业价值可以开发出来。

    比如可以搞运输,还可以承包土石方的建筑工程,和干农活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

    只有有一个年轻人比较楞,这种大家伙对付不了一堵石墙很是不服。

    别人都走从寨墙根下撤离了,他却只退后几步,然后挥起铲斗对准墙根就是一通狠挖。

    大概挖了十几铲,愣是挖出一个一人深的大坑。

    它把铲斗翻了一个,深入坑中去,擦着底,对着墙根挖去。

    他的想法不错,如果寨墙的根基不深厚的话,就可以兜底把它拆了!

    可惜的是,铲斗所到之处,依然是和上面一样的石头,那个铲斗依然无能为力。

    那个愣小子楞不下去了,沮丧地开车退了回去。

    可是没有想到寨墙上的那些守卫者,还一跌声地咋呼起来。

    “别走哇!你倒是继续挖呀!既然你可以挖一个,你就可以挖三个!既然你已经挖了一人深,你就可以挖三人深!”

    还有的人说:“倒背手撒尿,谁都不服就服你!”

    拖拉机轰鸣中,那个愣小子听到那些嘈嘈杂杂的声音,影影倬倬似乎在讽刺自己,不由就走了心。

    心中还挺得意,自己的独立特行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引起人们的主意,也是很不错!

    大家都年轻过,而年轻正好是富于幻想的年纪,想着想着难免异想天开,心中一个恍惚,差点没有一个倒栽葱从驾驶座上折下来。

    小伙子愣是楞,但是事关生命,可不敢开再大意,赶紧稳住心神,专心开车。

    大拖拉机无功而返,败退而归!

    那么小拖拉机如何?换样来!

    接着来的就是一片手扶拖拉机,规模宏大地开了过来。

    一共有三十辆,依然是均匀分布,每边十辆。

    手扶拖拉机的轰鸣声洪亮高昂,整个空间都弥漫着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的啸鸣。

    如果只听声音,比那些大拖拉机气派多了!

    这些手扶拖拉机也是每台一个驾驶员,男女各为一半,人人都是老司机,驾驶技术极为熟练。

    只见他们把一个最高时速二十公里的农用机械开出了四十迈的速度,而且还挺稳当,步调相当一致。

    到了围墙一丈远的地方,他们一个漂移炫技,然后一个九十度转弯,贴着围墙停在那里。

    这个时候,被包围的三面围墙,每一面都是两辆大型拖拉机,十辆手扶拖拉机。

    这十辆手扶拖拉机极为快速地在两辆大拖拉机的间摆开,拖拉机与拖拉机之间的距离全都一样。

    就在此时,一把军号嘹亮地吹了起来,就听到一阵轧轧声在拖拉机轰鸣声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

    随着轧轧声响得人,所有拖拉机的后车厢上,都升起一个平台,无论是大拖拉机,还是小拖拉机。

    大拖拉机的平台颇为宽阔,平台上面可以站立十个人。

    手扶拖拉机上面的平台则比较小,一个平台上面只能站立四个人。

    熟悉当地农活的人都知道,附近几个村都生产柿子,柿子树都颇为高大。

    为了方便得采摘柿子,农机部门就特地为他们研究制造了这种自动升降平台。

    这样一来,这些大小拖拉机就可以开进田间地头,靠近高的柿子树,村民可以登上去采摘柿子。

    农民的创造力果然没有极限,现在他们竟然用这样的平台来攻城!

    只见每个平台上都站满了人,手中拿着他们各自熟悉的武器,也就是农具,什么种类什么型号的都有。

    看来不少人还是知道他们来这里是看什么的,因为最多的人手中拿着的都是十字镐。

    就是那种一头尖尖、一头宽宽,可以刨开松土,也可以刨开坚石的那种开山造田利器。

    当然用来杀人,也非常有效。

    被攻击到的人,即使是铜头铁背,也经不住那一镐刨!

    绝对是刨到哪里,哪里就是一个透明窟窿。

    又是一阵轧轧声响过,大拖拉机的平台都升到与墙围几乎齐平的高度!

    手扶拖拉机的平台也升到了围墙多一半的高度!

    又是一声军号嘹亮,平台上的人随着号声的命令,步调一致,猛烈出手!

    小平台上的强壮乡民全都高高举起十字镐,凶猛地向围墙刨下!

    坚硬的墙壁,竟然也被一镐刨出一个窟窿。

    大平台上的人更加凶猛,竟然借助平台的支撑,直接就往围墙顶部跳!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陡然响起!

    眨眼之工,就传遍整个战场。

    “各位父老乡亲们,恶客上门了,还不热情招待他们一下?如果施礼不周的话,别人就该怪我们不懂待客之道了!”

    不是那个鲜于靓颜是谁?

    响应她的是满围墙的响亮呼号:“宪圩村民!欢迎客人!”

    围墙上人突然冒了出来,如同雨后的蘑菇突然长满一地。

    虽然大小不齐,好在到处都有,密密麻麻站满墙头。

    不过绝大数露了一下头以后,立刻不见了。

    比雨后的蘑菇遇到暴烈的阳光消失得还快,只是露了一下头,然后脑袋一缩,就消失不见,只剩下那些手拿农具的壮汉来招待客人。

    宪圩村民礼数甚是周到,秉承先来后到的原则,给这些宾至如归的招待。

    首先是那些想往墙头跳跃的客人,他们都受到了最热情的招待!

    每个大拖拉机上面的围墙对应之处,都站了大约十几个人。

    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根长杆,长度和样式犹如套马杆。

    只是他们现在拿着的东西和实际套马杆比较,头部却有明显不同。

    他们用的那种,顶头那里没有绳套,而有一个小筐子。

    原来这也是一件农具,就是一中摘柿子的工具。

    那些长在树梢高处的柿子,哪怕最能攀树的高手,也是上不去的。

    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采摘,只能望洋兴叹,自己吃不到,留给鸟儿吃。

    不过农民对付这样的事情,绝对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他们早就研制成这个长杆配小筐的特殊工具,专门采摘大树高端的硕果。

    这下鸟儿就悲剧了,只能面对空空如也的柿子悲惨地叫唤。

    今天,这种摘柿子的家什,就不是让鸟悲惨,而是换了那些往上跳的人了。

    他们刚刚离开托举他们的平台,一把套杆迎风而来,悠忽而至!当然这是比套马杆更厉害的摘柿子神器。

    然后他们这些争先恐后往上跳的攻城人,就悲剧了。

第566章 悲剧来源() 
悲剧来源就隐藏在那个小筐里。

    那个筐子虽然不大,但是装一个人的脑袋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个适用程度,非常广泛!

    人只要不是患了大头症,而且还没有痊愈,每个人的脑袋都能装进去。

    绝对不用削足适履,嗯,不用削头适筐。

    那个隐藏在小筐子里关键的设施是什么呢

    说来实际也没有什么奥秘。

    在筐子里面靠近杆顶的部位,就是绑着一个倒钩,钩的内径大概有小鸡蛋粗细,可以把长了柿子的树枝钩住。

    这个倒钩是这个摘柿杆的关键部件,专门是用来钩住长柿子的那些树枝的。

    摘柿子的时候,如果不把柿子逮住,光是装进筐里是没有用的。

    怎么装进去,还会怎么出来。

    用那个隐藏在小筐里的钩子,直接钩住每个柿子后面的那个小枝,那它前面的柿子就再也跑不掉了。

    在逮住柿子,它就挣脱不开了的时候,现在就需要关键技术了。

    这关键的技术,就是套牢柿子后,来一个九十度旋转!

    如果你的技术要领正确,劲头用得合宜,那么那个长柿子的小枝子,就会咔嚓一声,如同脑袋被刀斩了一样折断。

    这样,那条短枝,就会带着那颗柿子,从整条树枝上脱落下来,落进筐里。

    这个时候的要领,就是不能让柿子掉出筐子,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因为柿子一旦从树上自由落体般摔在地上,尤其是从那个高度,就会被摔碎,不堪销售了。

    既然适用了摘柿杆,就说明是在高树顶端上,肯定离地面想到高,起码两三丈的高度是有了。

    不让柿子从筐子里掉落,最关键得技术就是当柿子落进筐子以后,筐口要保持向上。

    这就是整根摘柿杆还有一筐柿子,都要保持在一个稳定向上得位置,不能随便晃动。

    最基本的要求,还是摘柿子的人要有最基本得手劲儿。

    还有,这些都是单手活儿,对手劲儿的要求难免更高。

    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专门操杆,另一只手要负责其它所有事项。

    比如,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所以,摘柿子的高手,基本要求就是稳、准、狠,对准目标,准确套住,狠劲一扭,接柿入筐,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除此以外,视力要好,要能一眼看到要摘的柿子在哪里,才能眼到手到,信手牵来。

    否则,哪里能发现隐藏在枝丫树叶中的柿子。

    手劲也要大,高高的杆子举起来就有一定的重量。

    每逢摘柿子的时候,还要在最顶端操作,那个力量是成倍的需要。

    还有就是一筐的柿子,到了最后,起码也有十几斤。

    如果手劲小的话,就需要摘一个柿子先要运送回来,然后再把杆子重新送到高处,哪得多费时间啊。

    真正的高手都是在那里连续作业,最好的能手据说可以搞一个高速度三十连摘。

    那种神乎其技的水平,绝对可以媲美三十枚连珠箭一气呵成接连快射,而且箭箭射中靶心。

    每逢收获柿子季节,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就是要一堵摘柿子高手的表演。

    那个时候,这些高手手持高杆,飞身在柿子树中间穿梭而行,手中的高杆飞快挥出,金黄色的柿子应声落筐,摄像机的快门咔咔作响,观众的掌声如同山呼海啸。

    那风采,那气派,甚至超过那些文艺明星搞的什么专场演出。

    尤其是最近几年,几个村把摘柿子文化刻意做大,把那些演艺界的明星也请了过来。

    还美其名曰——柿子节。

    过节的日子里,那可真是人声鼎沸,喧闹非凡。

    这边厢身怀绝艺的老农民摘柿子大显身手,那边厢演艺大伽歌舞升平庆祝柿子大丰收。

    几经折腾,摘柿子这项农活竟然成了一种艺术,名声传到了东瀛岛国,甚至美利坚合众国。

    因为这两个国家也盛产柿子,可惜的是他们都是机器摘柿子,再高的柿子树也是一座塔吊一样的收割机开上去,一扫而光。

    所以他们看了中华上国的摘柿子绝技表演以后,心中切慕,专门派人来学习。

    目前正在张罗要搞一场摘柿子国际比赛。

    本来还有人主张摘柿子要加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吸引各国农民子弟踊跃参加的项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