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个星系来修仙-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母亲方氏很担心,但想到山上存有不少干粮,洞中又有炭火,父亲可能艰苦一些,也不至于冻死饿死。待到半个月后雪融上山去看,才发现炭洞外七零八落的骸骨。

    冬天,兔子藏起来了。深山的野狼找不到猎物,饿得双眼发红,就会到山下来掠食。村里的家畜猪狗羊鸡,经常会遭它们的毒手。小的就直接咬死,拖到野外分食。上百斤的猪,狼拖不动。它就咬着猪的耳朵,用尾巴赶着它走。有时候,村里的小孩也是它们的目标。

    方氏很坚强。只在发现父亲骸骨时连惊再吓,哭了半晌。但她很快就振作起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一鸣六岁,二鸣才三岁。身为母亲,她没工夫悲伤。就在洞外用碎石把父亲埋了,然后把烧好的炭背回来。

    当天下午,方氏就把卖挑到城里去卖。这几天雪融,天很冷,炭能卖得顺利些。村子离城里不过五里路,她还受得了肩挑之苦。她虽是个妇人家,但也作惯农活的。

    男人死了,生活还得继续。从那天开始,她开始进山烧炭。早上天没亮就起来,把一天的饭菜做好,然后进山砍柴、烧炭,到傍晚才回来。她不敢在山上过夜,一是怕有豺狼,二是家里有孩子。她一天用来砍柴,一天用来烧炭,两到三天才能烧足两担炭。

    两担炭五十斤,挑到城里能卖一两五钱。

    方氏虽是农妇,但心中有大志向。她不愿孩子们继续过这种没有出头之日的生活,把卖炭的铜板积攒起来,在二鸣七岁时,把两个孩子一块送到了村里的学堂。

    一鸣上了三年学,字也认了不少。十二岁的少年,心中有了主见,不顾母亲的劝说,倔强地辍学,到山上帮母亲砍柴、烧炭。这样以来,每天都有炭可卖。就这样,母子两人在深山烧炭卖炭,一直供二鸣上了七年学。

    二鸣人长得秀气,脑子也聪明。

    十六岁那年,经人介绍到城里的一家布庄,成了帐房先生的学徒。店里的生意,虽然轻闲不出力,却要守时点,一天忙到晚。东家嫌他来回奔波浪费时间,干脆包吃包住。二鸣一年到头也回不了村子两回。

    烧炭太辛苦。二鸣现在能自食其力,方氏与一鸣也不再进山,封了炭窑,回村给别人帮工。多年在窑里受烟熏火燎之苦,方氏有了眼疾。刚开始只是见风流泪,后来渐渐看物模糊,回村一年多,竟然完全瞎了。

    一鸣十**岁的大小伙,常年砍柴锻炼得一副好身体,给地主家帮工赚的钱足够母子两人吃穿用度。方氏眼看不见,做不得许多活,日子一下子仿佛轻闲起来。

    有一日,一鸣晚上回到家,母亲已准备好了饭。吃饭的时候,方氏忽然道:“儿啊,今日我在村头听人家说书,说的是崖城。”

    一鸣想了一下,道:“现在不年不节的,怎么会有说书的,母亲说的应该村头的挑货郎吧,他说什么不好,怎么说牙疼啊?”

    方氏笑道:“不是牙疼,是崖城,这是一个小镇。你说是挑货郎,现在我想来也是,他走南闯北的,所以见过大世面。他说咱北边的人太苦了,南方的人太享福了。”

    “天下的人还不一样,有享福的,自然就有受苦的。”

    “那边的老百姓,与咱们相比,就是在享福了。他说崖城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大海的小镇,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从来没有下过雪,没有冻死过人。”

    “四季都是夏天?”一鸣惊奇道,“那还不热死人?”

    “你这孩子怎么胡说,只听过冬天冻死过人,你听过夏天热死人的吗,还能省下棉花钱呢。”

    一鸣皱眉想了一会,忽然笑道:“那咱要生活在那里,肯定会饿死。”

    “又胡说!”

    “怎么是胡说?咱是卖炭的,那边那么热,谁会买的炭呢?”

    方氏慈祥地笑了:“你这问题,我也问过挑货郎了。人家说,那地方的百姓不愁吃不愁喝,普通百姓都可以玩琴棋书画……嗯,你别急,听我说。听说那崖城呀,一年可以种四次稻米,冬天地里也生蔬菜水果。还有一种果树叫‘香蕉’,山上到处都有,吃几根就不饿。海里还有打不完的鱼,这就叫不愁吃。”

    一鸣笑了:“你说的神仙住的地方吧?不愁吃,总要愁穿吧,什么也不干,天天玩琴棋书画哪来的钱卖布做衣?”

    方氏笑了,笑得很甜。她很久没这么笑了。一鸣看着母亲,心中有些抽疼:母亲许是老糊涂了,才会说些梦话给我听,我就当她在讲故事给我听吧,不反驳她。

    “孩子,你听说过黄道婆吗?”

    “母亲说的是纺织婆吗?”

    “正是,纺织婆就是在崖城跟着当地老百姓学会纺布的,你说他们缺穿吗?”

    一鸣愣了,纺织婆他在学堂里听老师讲过的,她少年时逃到南方,跟当地的少数民族学会了纺布技术。看来,母亲说的真话,难道真的有崖城这样一个仙境般的地方存在吗?

    方氏没听到儿子回应,知道他在思考,过了一会,才正色道:“孩子,你说,咱们搬到崖城去住怎么样?”

    “啊?”一鸣有些吃惊。

    古人向来安土重迁,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除了饥荒之年,绝少有愿意背井离乡到别处去安家的。何况,方氏已经五十多岁,俗话说叶落归根,老年人哪有跑到外地去住的道理?

    “咱们搬到崖城去,怎么样?”方氏又问了一遍。

    一鸣见母亲问得严肃,支吾了一会,只好道:“就算那崖城真有那么好,也不是咱的家啊。再说,二鸣怎么办,他现在刚当上账房了。”

    “你管他做甚!”方氏忽然有些生气,“这两年他回来过几次,连过年算上也不过三次吧,每次都嫌屋里脏,不过夜就回城。这个家养他了十六年,进城了两年就嫌家丑了?他现在翅膀硬了,想飞哪飞哪,他嫌弃我这瞎子娘,我也没他这种儿子!”

    最近一段时间,方氏听到风言风语,说曾二鸣被东家看中,原想招他为婿,但知道他有个瞎子娘,还有个砍柴烧炭的哥哥,就暂时把念头放下了。一鸣天天给别人帮工,当然知道这个事。

    “娘,那都是别人说的闲话,你也信?二鸣也从来没说什么呀。”一鸣道。

    “哼,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现在他能够自立了,还管他做什么。倒是你,眼看二十都过了,还傻乎乎的,就不知道为自己打算打算,准备当一辈子光棍吗?”方氏说完,深叹了一口气。

    家里穷得只有三间老瓦房,哪有媒人上门?不过,凭一鸣这副壮身板,找个带着孩子的寡妇或身体有残疾的女子,想来也有愿意跟的。

    可是,方氏是有心气的女子。她不愿儿子苦了二十年,再委屈后半辈子。所以,当她听说有崖城这个地方时,就决心要让儿子去那里生活。

    她虽是个农妇,却一点也不傻。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呢,她也向挑货郎打听清楚了,原来那里就是俗语中的“天涯海角”,蛮荒之地!那里的人长得和北边不太一样,还说着听不懂的蛮子话,古时都把犯人发配到那地方。

    可是,只要那地方有挑货郎说的一半好,那就是一鸣的活路啊。在这里,每天从早累到黑,只为了吃饱饭,穿上衣。人的一生,就像地狱一般,永远看不到尽头。

    如果能搬到崖城去,凭儿子能吃苦的精神,就算不学琴棋书画,也能有机会学一门别的手艺,除了养家糊口,很可能还能找个正常人家的女子当媳妇。子孙后代也不再受这苦难的轮回。

    一鸣知道母亲为自己的婚事发愁,可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住,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他只好说:“人各有命,自有天意。”

    方氏冷冷地回道:“还一句老话,事在人为!”

    一鸣叹了一口气:“好吧,我隔天向人打听打听,这崖城在哪个地方,怎么去。”

136 神灵附体 神打() 
第二天,一鸣就去城里找弟弟,把母亲的话对他说了。

    二鸣说:“崖城那地方我听说过,在海南岛。那地方的确很富饶,百姓生活很安乐。想去也简单,一直向南走,走到大地的尽头,就到了。”

    一鸣本来是希望弟弟回家看看母亲,并且打消母亲这一想法,可如今听弟弟的话,不但没有讶异之色、关切之情,好像还支持他们离井背乡一般。

    他的心凉了半截。

    晚上一回到家,母亲就问他打听得怎么样了。他只好说:“人家说,崖城在南边天地的尽头,离咱们这里千里迢迢,怕是走不到。”

    方氏生气道:“什么叫怕是走不到?你娘我眼没瞎的时候,来去城里十几里路,也不过一上午。现在我眼是瞎了,腿又没瘸,就算一天只走十里路,一千里路也只不过一百天,三个多月的工夫,有什么难的?”

    一鸣沉默着,不说话。

    “罢了,反正我这瞎子离了你也活不了,就当我没说过这事。”方氏叹了一口气。

    此事像是就这样放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生活照旧继续着。一鸣有时也觉得对不起母亲,但奔波千里把家迁到别处,这事情对他而言,实在有些过于重大,不敢轻易冒险去尝试。

    但有的时候,白天太累的时候,晚上反而睡不着觉。看着月光穿窗入户,投在床前的地面上,也会忍不住想:崖城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如果真的到那里居住,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一天夜里,他忽然听到母亲说道:“好想去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子。”

    他翻身起来看看,母亲躺在床上,闭着眼呢,可能是在说梦话。心道,娘怕是梦见那崖城呢。笑了笑,也没太在意。

    可方氏这梦话,过一段就会说一次,就像得了一种心病……这病根也落在了一鸣的心里:这是母亲的愿望啊,他这个当儿子的,怎么能就这样听之任之?

    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天气转暖。一鸣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带母亲去天之涯,地之尽头,实现她看海的念想。他告别了弟弟二鸣,告别了村里的乡亲,拉着一架车,上面装着棉被、雨篷、煤炉、锅具、粮食,还有自己的老娘,沿着官道向南方而去。

    他心里还藏着一件事没对老娘说,他要想法治好娘的眼疾。说起来,娘也只瞎了不到三年,还是有治愈的希望的。

    既然要看海,怎么能闭着眼看呢?

    一定要让娘真真正正地看到大海!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举家千里这么大的事,都已经决定了,还怕再多这一件麻烦事吗?

    车子吱吱嘎嘎地向前行,每当路过有树林时,一鸣就去砍一些木柴挂在车后,到了繁华的城镇,就把干透的柴禾卖掉换取饮食所用;剩下的钱就带母亲去当地出名的医生,带回中药天天煎了喝。

    方氏道:“儿啊,何必这么辛苦麻烦,娘只要到了崖城,听听那海的声音,就心满意足了。还真要看到不成?傻孩子啊,你哪里听说过有瞎子重见天日之事?”

    “娘啊,你听说过有人千里迢迢把家搬到千里之外只为看看大海吗?”

    方氏不吭声了。

    一鸣笑笑,道:“咱只是一路南下,顺道看看当地的医生罢了,说不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