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7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刻的太极殿的院子里,虽然哀声大作,但是,若有人认真听、认真看,便会发现,不少人其实是在干嚎——包括咱们的轩亲王。

    大伙儿哭的心不在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文宗驾崩的时候,储位早定,如今,“大行皇帝”是走了,“嗣皇帝”在哪里,可还不知道呢!“大事”既出,就不算“大事”了,真正的“大事”,是“议立嗣皇帝”!

    自古以来,“拥立之功”,都是为人臣者的第一件大功,比什么开疆拓土、保境安民都要大,是长保富贵的不二法门;但同时,如果下错注了,也是最糟糕的,比什么败军失地、贪污受贿,都要糟糕,因此,一步都走错不得的!

    “大行皇帝”既然走了,心思就要放在“议立嗣皇帝”上面了。

    因此,不能够专心致志,“辟踊嚎啕”,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叫大伙儿心神不安:“大行皇帝”已经去了,生母——圣母皇太后却还不晓得,这种情形,莫说本朝未曾有过,考诸二十四史,也没有听说过吧?

    而且,这位生母,还有垂帘听政之责,掌握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

    许多人心里都隐隐感觉,在这上头,只怕要出点什么事儿——而且,不出事则罢,一出事儿,就是大事儿!

    还有,大行皇帝到底因为什么“邪毒”龙驭上宾的,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

    万一,果然如传闻一般,和“上头”有所干系,那可就——

    略一思及,就要打一个寒颤!

    各怀心思,一边儿干嚎,一边转着念头,叫人瞅着、听着,那种“忠爱至性”,总有些不大惬人意的。

    太极殿的哭声等同报丧,很快,各宫各殿,也相继传出了哭声。

    小皇帝的人缘儿,内廷还不如外朝,小太监们,吃过他的苦头的,实在不少,宫女也宁肯敬鬼神而远之,小皇帝崩了,太监、宫女里边儿,竟有人暗地里“大不敬”,悄悄默祷“老天开眼”的。

    因此,虽然不论男女老少,是个人就不能不嚎两嗓子,但稀稀拉拉,有气无力,较之文宗宾天时的“惊天动地”,以致热河行宫宿鸟齐飞,在半空中盘旋哀鸣,良久不绝,全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开哭的同时,也就开始办理“国丧”了,动作虽大,倒无需事先准备,这都是有固定的套路的:摘掉大帽子上的红缨子,卸下宫灯,桌椅条案,换上素白的披袱,最后是人,统统换上素服,整个紫禁城,很快就淹没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了。

    一忙起来,就更加顾不上哭了。

    真正哀哀痛哭到不能自己、甚至有“毁伤过甚”之虞的,偌大一个紫禁城,只有一个母后皇太后。

    *(未完待续。)

第一九六章 她要避嫌?!() 
在太极殿院子里哭天抢地的这拨人,除了恭、醇、钟、孚四王,其余的人,既没能瞻仰到大行皇帝的“御容”,也没能见着母后皇太后——即便恭、醇、钟、孚四王,也只有恭王一人,奉诏和关卓凡一起,到养心殿西暖阁,匆匆的见了母后皇太后一面。

    这次觐见,不过一盏茶的时间,慈安哭得坐都坐不住了,泪流满面的交代了几句话,便再也支持不住,身子晃了一晃,几乎就要晕倒在御榻上。

    赶紧把王守正从太极殿找了过来,王院判也顾不得仪制了,当着轩亲王和恭亲王的面,替母后皇太后请了脉,然后就说,母后皇太后“哀毁逾甚,神思衰微”,亟需“静摄”。于是,母后皇太后被搀了起来,扶上辇,送回钟粹宫,王院判也颠颠的跟了过去。

    恭王微微张着嘴,那句“臣谨遵懿旨”的话,始终没能说出口来。

    回到太极殿,大伙儿发现,恭亲王的脸色极其难看——这应该不仅仅是哀痛大行皇帝之龙驭上宾,难道……恭亲王在养心殿西暖阁里,挨了什么训斥,碰了什么钉子?

    再看轩亲王的面色,却是基本正常的,不大像方才在母后皇太后那儿出了什么状况的样子。

    “辟踊嚎啕”的义务履行过了,就该办正事了,“各支亲王、近支亲贵、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弘德殿的师傅、上书房和南书房的翰林”,分成了两拨,各找各妈,该干嘛干嘛。

    “内务府大臣、弘德殿的师傅、上书房和南书房的翰林”这一拨中,内务府大臣——“管家”,要去主持办理“大丧”;弘德殿的师傅、上书房和南书房的翰林——“西席”呢,要去和内阁学士一起,拟定“大丧”使用的各种旨意、文告,以及更加重要的——大行皇帝的庙号、谥号。

    “各支亲王、近支亲贵、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则移师军机处。

    军机处是政府中枢,以亲王之尊,亦不得擅入,现在,连镇国公都挤进来了,则必是有极紧要的事情要会议了。

    猜得没错,接下来要会议的,乃是大清国的第一件大事。

    “母后皇太后心痛大行皇帝之崩,”关卓凡缓缓说道,“哀毁愈甚,一时半会儿的,不能见人,不能视事。”

    顿了一顿,“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的心中,都微微一颤。

    “嗣皇帝之议立,”关卓凡继续说道,“本来,是应该由两宫皇太后亲自主持的,可是……”

    他苦笑了一下,微微摇了摇头,说道:“眼下的情形,实在是尴尬!”

    军机处内,呼吸可闻。

    “圣母皇太后人在天津,”关卓凡说道,“目下,连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的消息,都还不晓得——”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这个消息,不比大行皇帝‘见喜’,可暂时不上烦厪虑,这个消息——

    再顿一顿,加重了语气:“是绝不可以不叫圣母皇太后知晓的——这一点,各位可有异议?”

    没有任何人说话,军机处内,静的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

    嗯,这自然是不能有“异议”的。

    至于会不会对圣母皇太后的“静心祈福”造成什么影响,乃至半途而废,统统顾不得了。

    算一算时间,圣母皇太后是去年腊月月头出宫的,现在是七月底,还不到八个月的时间,距一年之期,还有四个来月,这四个月,叫她怎么过?回来还是不回来?唉!

    关卓凡见没有人出声,点了点头,说道:“好,既然各位皆无异议……嗯,本来,目下天津和北京已通了电报,消息瞬息可达,不过……”

    他叹了口气,“这个消息,不比其他,我想,不能只拍一份电报了事的,必得一二亲贵大臣,驰赴天津行宫,面奏于圣母皇太后,方才妥当……”

    这倒也是。

    不过,话听到这儿,大伙儿都在想:这个“亲贵大臣”,除了你,还能有谁啊?

    “这一来一往,”关卓凡说道,“大约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顿了一顿,“方才,在养心殿西暖阁,恭亲王和我,面承慈命,钦奉懿旨,集会各支亲王、近支亲贵、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母后皇太后吩咐,会议之上,要恭亲王和我,先请问大伙儿一句,是否等到圣母皇太后那边儿,有所训谕了,咱们这边儿,才开始议立嗣皇帝?”

    说罢,转向恭王:“六哥,‘上头’是这么交代的吧?”

    恭王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是。”

    到此,心思活络的人,皆心下恍然:为什么从养心殿回到太极殿的时候,恭王的脸色那么难看?

    “议立嗣皇帝”这个题目,是恭王避之而唯恐不及的,为此,甚至不惜以痛责嫡子、捆送宗人府的手段“自污”,结果,左躲右闪,不但没有避开,反而变成了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不说儿子做了“嗣皇帝”,于他是祸是福了,单说一点——他既是“当事人”,又怎么好做“主持人”?

    想一想,唉,真是替他为难!

    这不是“吾居炉火上”?

    所以,嘿嘿,心情如何能好?

    也有人觉得奇怪:恭王的苦心,“上头”没有理由不晓得——就算“上头”笨一点,自个儿念不及此,轩亲王也没有理由不说给她知晓吧——你可别跟我说,轩亲王不晓得恭亲王的用意!

    既如此,为什么还是派了恭王这个差使?

    钟粹宫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或者说,朝内北小街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还有,这个差使,恭王没有辞吗?还是辞是辞了,不过,“上头”不准?

    大伙儿想象不到养心殿西暖阁当时的尴尬情形:母后皇太后交代过了,就支撑不住了,接下来就是传太医、请脉、起驾钟粹宫,根本没给恭王再说多一个字的机会。

    就是说,辞都没机会辞,也就谈不上“准”还是“不准”了。

    “各位都是与国同戚的人,”关卓凡说道,“有什么就说什么,无须任何顾忌,请吧!”

    话音刚落,便听醇王大声说道:“好,我先来说两句!”

    “刷”的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醇王身上了。

    “我以为,就是轩亲王方才说的那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咱们不能在这儿干等天津的信儿,人既然到齐了,‘议立嗣皇帝’的题目,就应该马上开议了!”

    醇王的话,并不令人意外,不过,他的语气,却叫人觉得奇怪:听上去,怎么好像……吃了枪药似的?

    大伙儿不知道,醇王现在正憋着一肚子的火儿呢。

    他本来以为,奉旨主持“议立嗣皇帝”会议的,一定会是他醇郡王。

    “议立嗣皇帝”,是亲贵的事情,更确切些说,是近支亲贵的事情,关卓凡是“当家人”,奉旨主持这个会议,是应当的,可是,除了他,就该轮到我了呀——目下,“台面上”的近支亲贵,自当以我为首,怎么会是六哥?——六哥已经“退归藩邸”了呀!

    而且,“议立嗣皇帝”,是我首倡发端的,这个,朝野上下,谁不晓得?主持相关会议,难道不应该顺理成章的,就派了我的差使吗?

    “上头”如此安排,是因为“哀毁过逾”,昏了头,还是……哼,因为我跟她吵了一架,故意打压我,给我穿小鞋?

    不过,醇王自然是不晓得,别人是怎么看他“首倡议立嗣皇帝”之举的。

    大多数人,都觉得醇王当初的举动,纯属杞人忧天,甚至无事生非——看吧,“大事”一出,“上头”立即就把这个题目交代了下来,一刻钟也没有耽搁,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上头”从来就没有过“延宕继统”的意思!

    当然,也有少数人——包括醇王自己——以为,“上头”之所以如此干脆,正是因为当初他首倡其议,择善固执,犯颜直谏,甚至演出了“闹殿”的戏码,给“上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才不得不行的。

    醇王环顾四周,见没有人接自己的话头,心里的火儿,往外一拱一拱的,声音愈发的高亢了:“再者说了,圣母皇太后目下的情形,也不适合出面主持议立嗣皇帝!因此,不能等,不必等!”

    这话是什么意思?

    关卓凡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圣母皇太后还在为文宗显皇帝祈福之中,本来确是不宜过问朝政的,可是,议立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