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6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敦柔公主的府邸,在皇城东北角的“小苏州胡同”。偌大一个北京城,用外地州县做胡同名字的,极为罕见,“小苏州胡同”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前明营造宫城的时候,用了许多苏州匠人的缘故。

    敦柔公主府的前身,是圣祖第二十四子胤祕的諴亲王府,传至第四代的绵勋,爵位递减为贝子,按朝廷制度,不能再居于亲王规制的府邸,于是搬出,将原邸交还朝廷。那已是道、咸年间的事儿了,因此,这座“老諴亲王府”保存完好,略加修葺粉饰,公主便可以入住了。

    一切拾掇清爽之后,内务府请旨,两座公主府,该怎么分派呢?——荣安公主住哪座?敦柔公主住哪座?

    慈安无可无不可,问慈禧的意思,慈禧说:“老温郡王府地方大一些,就给丽妞儿吧——丽妹妹跟着女儿一块儿住,地方理应大一些。”

    慈禧既然大方,慈安自然不做异议,于是,就这么定下来了:皇城东南角的“老温郡王府”,为荣安公主府;皇城东北角的“老諴亲王府”,为敦柔公主府。

    其实,“老温郡王府”虽然比“老諴亲王府”略大,但都是按照标准的亲王府规制营造的,面积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慈禧之所以这么选择,是要赌一口气:“釐降”的日期,荣安先、敦柔后,荣安隐然抢了敦柔的头,说不得,圣母皇太后先输了一招;这口气咽不下去,堵着难受,公主府邸的选择上,一定要扳回一阵,敦妞儿一定要压丽妞儿的头——

    皇帝坐北朝南;传旨的时候,钦差面南而立,接旨人面北而跪,则就方位而论,自然是“北”比“南”尊贵。“老諴亲王府”在北,“老温郡王府”在南,敦妞儿的府邸,一定得在北边!

    慈禧的这份心思,除了她自个儿,谁也猜不到,包括关卓凡。因此,也没有人觉得,北边儿的敦柔公主府,压过了南边儿的荣安公主府。

    且不管慈禧的小心思了,咱们回过头来,看看关卓凡选择的“朝内北小街”,到底如何“适中”,又如何影响他的家庭生活的长治久安涅?

    两位公主的府邸,都贴在了“皇城根儿”上。荣安公主的府邸,在皇城的东南角;敦柔公主的府邸,在皇城的东北角,而朝内北小街,位于皇城的正东方向。就是说,关卓凡选的这座轩亲王府,方位上居于两座公主府之间,距离上,夫妻三人的府邸,几乎处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还真是“适中”啊。

    轩亲王下值之后,自然由东华门出紫禁城,再由东安门出皇城,如果去荣安公主府,右拐;去敦柔公主府,左拐;回自己的亲王府兼额驸府,直走。

    果然十分顺遂,不会出现以下尴尬情形:去甲公主府却要先经过乙公主府;或者,回亲王府兼额驸府,却先要经过某公主府。

    大伙儿对轩亲王的苦心表示理解,于是,“朝内北小街”的这座老贝勒府,就成了“敕造轩亲王府”了。

    关卓凡摆在台面上的理由不是假的,他确实要摆平自己的两个老婆。但是,他还有一层更深的考量,是绝不能摆在台面上的:朝内北小街不远处的朝阳门内大街,有他的“敕命轩军松江军团总粮台驻京城办事处”。

    那儿,除了军调处,还有一支以“轩亲王亲兵小队”名义驻扎内城的轩军近卫团,五百人;朝阳门内大街咫尺之外就是朝阳门,东出朝阳门三里地的三里屯,驻扎着轩军近卫团的主力,三千人。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游行() 
发送公主妆奁的队伍,由东华门出紫禁城,再由东安门出皇城,一路前行至丁字街——至此,公主妆奁的行进路线,和轩亲王下值出宫回轩王府的路线,是重叠的,但接下来,两条路线就要分道扬镳了。

    轩亲王回朝内北小街,在丁字桥左转,折而北上;公主妆奁却在此右转,沿王府井大街南下,出东长安街,东行至东单牌楼,左折而北,至东四牌楼,再右转东向,至朝阳门内大街西口,然后再次左折而北,入朝内北小街。

    之所以兜这么大的一个圈儿,自然是为了让北京城的老百姓,好好儿观瞻一番公主的嫁妆。寻常人家,嫁娶迎送,都要大操大办,吹打鼓舞,招摇过市,能怎么热闹就怎么热闹,何况皇家的婚事,还有粉饰太平、与民同乐的功用和责任?

    这是多少年不遇的盛事,哪个不要瞧热闹?且这份热闹,不同大军凯旋、天子出巡,路旁“观瞻”的老百姓,要尽鲜花醴酒、顶礼膜拜的义务,诚惶诚恐,不能“逾礼”;看发送公主嫁妆,尽可踮起了脚尖,伸长了脖子,嬉笑品论,高声喧哗。

    因此,公主“釐降”的前一天,北京城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人都特意起了个大早,皇城东安门外,丁字桥,王府井大街,东长安街,东单牌楼,东四牌楼,一直到朝阳门内大街和朝内北小街的交叉路口,道路的两旁,人头攒动,密密麻麻,欢声鼎沸。

    有人说,上两回北京城出现类似热闹景象的,都同轩王爷有关:一回是,轩王爷平定了陕西的回乱,剿平了为祸十数年的捻匪,凯旋回京,许多老百姓自发出城迎接。嗯,那个时候,轩王爷还是“关公爷”;还有一回,是轩王爷奉圣母皇太后出巡天津,轩军近卫团扈从,那是轩军第一次全副西洋戎装、成建制地在北京城“露脸”,满四九城都疯魔了。嗯,那个时候,轩王爷还是“关贝勒”。

    旁人连连点头,都说:“轩王爷是不世出的大英雄!这个,嗯,金鞍配宝马,美人嫁英雄,真正是天作之合!”

    观者个个兴高采烈,却苦了维持秩序的人。

    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顺天府的“首县”大兴县,兵丁、差役,几乎倾巢出动。护军营、骁骑营、前锋营等“御林军”,也派出了大队人马。除此之外,九门之中,最近公主妆奁巡行路线的,是朝阳门和崇文门,朝阳门内的地界,归镶白旗该管;崇文门内的地界,归正蓝旗该管,这两旗,也派了许多人手,协助维持秩序。

    如果是大军凯旋、天子出巡,围观的老百姓有“逾线”的,尽可大声喝骂,再不听话,一鞭子抽过去就是了。可是,今儿是大喜的日子,不能煞风景,负责维持秩序的衙门的主官,秉承两宫皇太后的慈意,反复告诫下属:不可对百姓恶言相向,更不许动粗!

    这真是难为人!

    这班平日里对老百姓颐指气使的官差,一边儿使尽气力,把汹涌的人潮,拼命向后压去,一边儿扯起嗓子大吼:“劳驾!劳驾!借光!借光!”急起来,“大爷、小爷、姑奶奶”也叫了出来。天气虽然清凉,维持秩序的人,却是个个满头满脸的油汗,有的人的嗓子都喊劈了。

    巳正时分,皇城之内,传来了鼓乐的声音,人群骚动起来:“来了,来了!”

    二人抬的黄缎包裹的彩亭,一台又一台,自东安门中迤逦而出,源源不绝。不多时,便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绵延不尽。

    彩亭里,摆放着各色各样的绸缎、衣物、首饰、文玩、器皿、镜奁、笔砚……码得齐齐整整,在阳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泽,令人眼花缭乱。

    抬彩亭的銮仪校也神气!一水儿的红缎袍褂,上边儿绣着大朵大朵的黄色的牡丹花,既艳丽,又庄重,极其醒目。

    喝彩声此起彼伏。

    有那“懂行”的,便大声赞叹:“要说上得了大台面,还得数人家苏州织造衙门的活计!瞧瞧,鲜亮——!”

    旁边的人附和:“是!一个銮仪校,一身簇新的湖绸褂子,你说,这得花多少钱啊?”

    一边说,一边“啧啧”摇头:“海了去了!”

    “老兄好眼力,‘湖丝衣天下’!嘿嘿,你想啊,一整个天下,都是皇上家的,做几件褂子,又算得了什么?”

    “哈哈哈!”

    二人抬的彩亭不晓得过去了多少台,出现了四人抬的彩亭。

    彩亭里边儿,是各色木器,桌椅几案,或用紫檀,或用酸枝,件件精致华美。

    “嘿,这都是两广总督办的差!”

    “你怎么晓得?”

    “听人说的——哎,你没瞧见,那都是紫檀、酸枝?你想啊,紫檀、酸枝,都是南边儿才有的东西,不叫两广总督办这个差,叫谁办这个差?”

    “那可不一定,广东的丁抚台,可是轩王爷的爱将,王爷大婚,他不得出力气?”

    “咳,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那还不是一码事儿?”

    “什么一码事儿?你们两个,什么也不懂!轩王爷才不肯叫丁抚台沾碰这一类的差使呢!”

    “哟,说的你好像是轩王爷肚子里的蛔虫似的……“

    “几位别争了。我有一个姑表兄弟,在粤海关当差,晓得内情。这批木器,还真是瑞制军的首尾,并不关丁抚台什么事儿。丁抚台只管政务,从不兜搭这些事儿的——这位老兄说得对,轩王爷也不给丁抚台沾手这些事儿。瑞制军呢,刚好调转了过来,政务是不管的——也管不来,只管拿粤海关的银子,给内务府办差。各位想,瑞制军草包一个,怎么能够在两广总督的位子上,一直呆得安安稳稳的?除了帘眷深厚外,内务府那边儿,实在是少不了他呀!”

    这庶几算是“权威发布”了,几个人不再争了,纷纷点头服善。

    摆木器的四人抬彩亭过去了好几十台,最后,出现了一座十六人抬的大彩亭,上面摆的,居然是一张雕花紫檀大床!

    围观人众大感兴味:这,就是传说中的“合卺床”吗?

    *(未完待续。)

第二十四章 厘降() 
“合卺床”之后,是五顶轿子。前面四顶,都是八抬大轿,第五顶轿子要小一点,四人抬。不论大轿、小轿,都装饰得十分华丽。能坐这等轿子的,自然是一等一的贵人。不过,这种场合,绝没有男人坐轿子的道理——总责护送公主妆奁的,是内务府大臣明善,此时正在队伍前头,骑在一匹极神骏的高头大马之上,顾盼自喜。

    那么,轿子里的,是哪家贵妇呢?

    又有“懂行”的“达人”爆料了:“看见‘合卺床’没有?轿子里的,是四位诰命夫人——不是镇国夫人,就是辅国夫人!到了额驸府,这四位命妇,由内务府选出的四个女官帮着,要替那张大床‘铺床’的!明儿,公主‘釐降’,就可以和额驸在‘合卺床’上……哈哈!”

    大伙儿想起来了,满洲婚俗中,确实有成年女眷替新婚夫妇“铺床”的习俗。

    “那顶四人抬的轿子呢?”

    “达人”答不上来了。

    这顶轿子,与众不同,轿顶和两边儿的轿杠,皆红绸结花,看着分外喜庆。

    突然,有人醒悟过来了:“哟,这顶轿子里边儿……是……‘试婚格格’!”

    哦——对呀!

    队伍绵延不绝,有那有心的人,从头到尾地数了一遍:整队公主妆奁,拢共是一百八十台。

    这是荣安公主的嫁妆,明日,荣安公主“釐降”,后日,就该发送敦柔公主的嫁妆了,自然,也是一模一样的一百八十台。

    皇帝大婚,皇后的妆奁是三百六十台,这是“定制”;但公主的嫁妆的数量,可没有什么“定制”,是多是少,全看圣眷是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