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底定,只剩下西北还有乱子。不过,这一次,确实是“纤芥之疾”了。

    一来,彻底平定回乱只是时间问题;二来,甘肃、新疆的回乱,再也不可能像之前捻回合流那样,有蔓延到中原的风险。

    三来嘛,毕竟西北离内地还远着。

    所以,十年来,两宫的心第一次真正放到了肚子里。

    心态怡然,看一个又一个的庆贺典礼,不论规模大小,都愈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何况,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在这种气氛中,几项人事安排:浙江巡抚马新贻调任陕西巡抚,江苏布政使刘郇膏署理浙江巡抚,江苏署理巡抚赵景贤真除,“轻快”地通过了。

    讲到“旗务改革”,东暖阁里的气氛开始变得凝重。

    慈禧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旗务要改,多少年了,谁都知道,谁都不敢做。难得你们有这个志气,我们姐俩,都是很欣慰的。只是,万事要小心。”

    关卓凡和恭王对望一眼,关卓凡说道:“是,臣等谨遵两宫皇太后圣谕。臣等议过了,这个事情,调子要低,不用‘改革旗务’的名义,就说‘整顿旗务’便好。还有,一开始不必大张旗鼓,先在外省,寻几处生计最苦的旗营,做一个……‘试点’,果然有效用,再在全国推行。还有,这么做,另有一个好处:一开始如果有什么措施不当的地方,后边来得及改正;缺什么,也好加进去。”

    “试点”两个字,不是这个时代的用语,但两宫都听懂了。慈禧喜道:“好,好,这真是‘老成谋国’。你们放心,这个事情,不要怕我们姐俩耳根子软,且放出手段,漂漂亮亮地把差使办下来!”

    这是极难得的表示。办这种差使,最怕的就是“上头的”的“耳根子软”,喊苦叫冤的声音听多了,便吓住了,乃往后缩。而退堂鼓一打,第一个倒霉的是主政其事的人。为搪塞舆论,主事的大臣会被当做替罪羊扔出来,大多都落个没下场。历朝历代,无不如此。

    当下关卓凡和恭王一起跪下谢恩。

    军机准备跪安了,慈禧微笑道:“关卓凡,今儿是你第一次办弘德殿的差使吧?”

    关卓凡说道:“是,请圣母皇太后训喻。”

    慈禧含笑说道:“你学问大,我能有什么‘训喻’你的?不过,你仔细着,可别出什么丑啊。”

    话是这么说,脸上却是笑意盈盈。下面的几个军机,也不由面上带笑。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没有学历”,就是被人说嘴啊。

    刚想答话,慈安开口了,是笑着向慈禧说的:“哎呦,妹妹你吓到他了。”转向关卓凡,温言道:“皇帝年纪小,可也是很佩服你的,尽管好好的教。可惜,我们姐俩不能在边上听你讲书了。”

    “皇帝也是很佩服俺的”?这可是一条重要的信息。

    关卓凡正想回话,却又被慈禧抢了先。她微笑道:“这就吓到了?好吧,关卓凡,你给皇帝讲书讲得好,回头我们姐俩请你给我们姐俩讲书。”

    这句话随随便便地说出来,却似大有深意,几个军机大臣心中都是一动。

    今天第一次给小皇帝上课,关卓凡本来就有点紧张,被慈禧几句话一“揉”,更是浑身微汗。

    回到军机处,定下了神,在心里把“备课”的内容,默默“过”了一遍,看看时辰差不多了,拿起“教具”,往弘德殿而来。

    本来,按照制度,不论教授哪门功课,不论授课时间早晚,所有的师傅和皇帝学生都要同时到殿、同时下学。上一门功课的师傅口若悬河,下一门功课的师傅就在一边坐等。

    不过,教满语的“谙达”,皇帝面前,是没有资格坐的。“尊师重道”,尊重不到他们身上。如果想坐,只能退出殿外,到廊下坐着。

    这个制度,无法用于关卓凡身上。关师傅国家首辅,政务繁忙,而大部分的公事,包括觐见两宫,都放在早上,是没有可能陪小皇帝从早上到中午枯坐大半天的。因此有特旨,“兵事、洋务”功课开始前一刻钟,关卓凡到达弘德殿就好了。

    为此,小皇帝午膳前的四段功课,“兵事、洋务”放在了最后一段。

    弘德殿在乾清宫里边,关卓凡今儿是第一次见识。太监带路,到了乾清宫,进了一个院子,关卓凡四周打量,不由微愕。

    这个弘德殿,说是“殿”,其实不大,单檐,面阔三间而已,前边另接三间小小抱厦。

    不过自成一院,十分清净。

    转念想想也对,这是给小皇帝读书的地方,如果重檐画壁,金雕玉砌,目迷五色,还读个啥书。

    总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亲自迎了出来。皇帝就在屋子里,臣子之间是不能见礼的,于是相互微笑示意,一前一后,进了屋子。

    翁同龢的功课排在第三段,刚刚讲完。这也是翁同龢第一天给小皇帝授课,看小皇帝的样子,效果大致过得去。不像倭仁、徐桐,小皇帝每次上课,苦口苦面;课上完了,如蒙大赦。

    关卓凡和倭、徐、翁三位,相互点头,以示招呼。然后,由醇王主持,小皇帝给关卓凡行拜师礼。

    年前,两宫就专门召见了翁同龢,召见的时候,带上了小皇帝,就便给翁同龢行了拜师礼。

    关卓凡太忙,年前实在没有时间,现在补上。

    皇帝的拜师礼,和普通人家的拜师礼,颇有不同。

    首先,关卓凡以君臣之礼给小皇帝请安,站起身后,醇王才高声说道:“奉懿旨……”

    关卓凡重新跪下,殿内的其他人等,包括小皇帝,通通跪了下来。

    醇王说道:“派定——毅勇忠诚固山贝子、军机大臣关卓凡,充任皇帝‘兵事、洋务’功课师傅。师道尊严,虽天子不得例外,应行拜师之礼,着关卓凡毋得固辞,钦此!”

    关卓凡先磕头谢恩,大伙儿站起身来之后,关卓凡说道:“两宫皇太后天高地厚之恩,卓凡感戴不尽。可名分攸关,大义至重,皇上要行拜师之礼,绝不敢受。请王爷回禀两宫,免了这个礼节。”

    醇王说道:“你太谦了。本朝最重师道,皇上行了礼,才会记得:要尊重师傅,要虚心受教。”言罢,转头向门外喊了声:“来人啊!”

    立即有太监打帘进屋,打千侍立。

    醇王吩咐:“取垫子来!”

    取垫子来,自然是要行跪拜之礼。

    关卓凡连忙说道:“若行大礼,这个师傅,就不敢奉诏了!”

    醇王略略沉吟一下,说道:“也罢。那么,皇上就作揖吧——这个,你可不能不受。”

    关卓凡不再多说,走到书案之前,偏着身子站好——意思是,即便皇帝只是作揖,这个礼,也不敢受全了。

    醇王说道:“皇上,给师傅作揖,叫‘关师傅’。”

    小皇帝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做了一个长揖,喊了声:“关师傅。”

    关卓凡心中漾起一股奇异的满足感:给俺行礼的是皇帝哦,嗯,做这个师傅,还是有点意思的嘛。

    至此“礼成”。

    其实,“懿旨”叫皇帝给师傅磕头,师傅反复“固辞”,最后皇家“不得不”让步,改成叫皇帝作揖,都是“套路”。以此表示:即张扬师道尊严,又不废君臣之义。

    师弟归坐,关卓凡说道:“皇上,咱们今儿的功课,先讲‘兵事’。”

    然后将“教具”在书案上摊了开来,小皇帝一看,大感兴味,原来是一卷图画。

    看清楚画中形象,更有意思:一共四位人物,前面三位,顶盔贯甲,都是将军,不过非本朝人物;最后一位,翎顶辉煌,乃是本朝一位大臣,却不知道是哪一个?

    关卓凡说道:“这第一位将军,名字叫做李广。”

    *(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 新年第一课() 
小皇帝眼睛一亮,说道:“我晓得,是‘飞将军’!”

    关卓凡赞道:“皇上真是聪明。这个李广,是前汉时候的一员大将,他守边的时候,匈奴对他,是又怕又佩服,号曰‘汉飞将军’。”

    从师傅那里得到“真是聪明”的考语,对小皇帝来说,实在是极罕有的,当下不由兴奋得小脸通红。

    关卓凡说道:“李广的名气好大,武帝即位,把他从边郡调到京城,做了将军。说来奇怪,自从李广升了官,开始独自带领大军出击匈奴,却是打一仗,败一仗。到了后来,武帝都不敢叫他领兵了。”

    关卓凡顿了一顿,问道:“皇上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小皇帝的眼睛骨溜溜地转了一轮,说道:“他没本事嘛!”

    关卓凡心里感叹:其实是多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无数读饱了书的人,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尚未成年的孩子,因为没有成见,却反而可以轻松识得其中关窍。

    关卓凡微笑道:“这位‘飞将军’,武艺是很高的。他打猎的时候,把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当成了老虎,一箭射去,大半只箭矢没入了石头中——皇上拉过弓,自然晓得,这得多大的臂力,多好的箭术啊?”

    “可是,带兵打仗,将军要做的,是排兵布阵,不是冲锋陷阵;将军的武艺高不高,甚至会不会武艺,其实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皇上晓不晓得,这个排兵布阵,最紧要的是什么?”

    小皇帝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晓得。”

    关卓凡说道:“是纪律。排兵布阵,令行禁止,才能‘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才能打胜仗。不然,叫进攻,偏向后退;叫往东,偏要往西,这个仗,还怎么打?”

    这些都是小皇帝听得懂的,他睁大了眼睛,连连点头。

    关卓凡说道:“这个纪律,就是管人。做将军的,既要管好自己的部下,也要管好自己。”

    “管好自己的部下”好理解,“管好自己”是什么意思?

    关卓凡晓得小皇帝的疑惑,说道:“有一次,李广打了败仗,被免了职,空闲得很,就大晚上的跑到山里打猎。回来的时候,在一个叫做霸陵的地方,被驿亭的亭尉拦住了。嗯,那个时候,遵照朝廷的章法,晚上是不许通行的。”

    关卓凡略停片刻,以便小皇帝“消化”。

    然后继续说道:“李广的从人说,‘这位是故李将军。’亭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李广没有法子,只好在驿亭外面待了一宿——当然,气得要死。请问皇上,这位亭尉做的,对还是不对呢?”

    小皇帝响亮地回答:“当然对,这是王法嘛!”

    关卓凡喜道:“皇上圣明!”

    顿了一顿,说道:“不久,武帝重新启用李广。这位‘飞将军’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那位亭尉调到自己的军中。然后,一刀砍了他的脑袋。”

    小皇帝“啊”了一声,说道:“这不是无法无天了吗?”

    关卓凡淡淡一笑:“这就叫‘管不好自己’了。李广既然‘管不好自己’,那么,他能不能‘管好自己的部下’呢?”

    关卓凡缓缓说道:“李广行军的时候,队伍是很乱的,没有什么行列阵式;安营扎寨,也是一样,三三两两,士兵们爱呆在哪里就呆在哪里,也不派人警戒巡逻——皇上想,如果敌人突然发起进攻,可怎么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