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的总督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殿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大学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衔头了,对于一个提督来说,这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级,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级,但到了人家面前,未等行礼,腿脚就先变软了。

    这种制度在有效地控制了武人跋扈的同时,也有效地消减了战斗力;还有,中央政府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无事,但一旦中央政府衰弱,手中同时捏着政、财、军大权的地方督抚便很难控制了。

    这是原时空清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地方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去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军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归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归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全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起点麻烦,但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赞成。但刚开始的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地方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军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铺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虽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执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毛病,纵观当时的地方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持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希望你配合。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梦想是“入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出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出来的这个协办大学士,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不想廷寄没到四川,骆秉章便病逝了。于是,这个协办大学士转到了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朱风标手里。朱风标官运爆棚,他刚刚入阁,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就告病,于是朱风标顺理成章地扶正了。

    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过后,朱风标遗下的那个协办大学士“挂起来”了。

    终于,这块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鸿章的嘴里。

    李鸿章终于变成了“李中堂”。

    不仅如此,还赏戴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衔。

    这种封赏,就李鸿章的实际功劳而言,多少过了,但关卓凡一力促成。

    李鸿章对关卓凡感激得不得了,他对关卓凡一直是有心结的,这一次芥蒂全消,公开感叹:“公平方正,谋国以忠,李少荃不如关逸轩!”

    收到封赏的旨意的第二天,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请求裁撤淮军。

    “大将军奏凯”的仪式结束之后,两宫皇太后移驾养心殿东暖阁,单独接见关卓凡,这才算是“陛见”。

    还是慈安先开口,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接见弄得不似君臣奏对的格局。

    慈安先在黄幔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哽住了,轻声抽泣。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这位御姐,您是水做的吗?

    慈禧语带责备地轻轻叫了一声:“姐姐!”

    慈安终于止声,用手帕子擦了擦眼睛,向慈禧自失地一笑。

    慈禧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男人,心潮澎湃:这个好日子,终于叫你给打下来了!

    慈禧说话了,语气异常柔和:“关卓凡。”

    “臣在。”

    “这一次,可要在京里多待些日子了。”

    关卓凡心中微动,这种话,这种语气,慈禧可从来没有说过。

    他说道:“是,臣遵旨。”

    慈禧沉吟了一下,说道:“轩军打了这么久的仗,自然是要好好休整一番的。只是现在中原虽然都平定了,但甘肃、新疆还有乱子。这个,你怎么看呢?”

    这话有点味道。先把轩军摘出来,意思是你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办这个差使,但这个事你可不能不管。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轩军是朝廷的军队,休整过后,一样是要为国家出力的。只是……”

    他略略停顿了一下,正在斟酌用词,破涕为笑的慈安接上说道:“只是功劳总要给别人留下一点。”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裂痕() 
一向懵懂的慈安能有这种见识和反应,关卓凡心里暗暗称奇。他做出尴尬的样子说道:“是。臣的一点小心思,逃不过两宫皇太后的圣鉴。”

    慈禧含笑道:“你大度谦退,这是好事。不过,以你之见,除了轩军,这个差使,谁办得下来啊?”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臣以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几个,都是合适的人选。”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总不能把三个人一起派出去吧?你也别兜圈子了,有什么说什么吧。”

    关卓凡这次是真的有点发窘,连忙说道:“是。臣以为,曾国藩年纪毕竟大了,塞外苦寒,朝廷优养老臣,未必合宜。李鸿章年富力强,但淮军刚刚裁撤,未免诸事不甚就手。左宗棠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办这个差使是最适宜的。”

    慈禧和慈安对视一眼,慈安笑着说道:“这可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慈禧说道:“我们姐俩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除了你,还就是左宗棠了。还有,你不知道,昨个儿,刚刚收到左宗棠的一份密折,巴巴的跟我们姐俩求这桩差使呢。”

    关卓凡暗笑:“左骡子”是真急了。

    慈禧继续说道:“左宗棠是有本事,可他的那个脾气叫人头疼。我们姐俩还没答应他呢,他先在密折里粮啊饷啊开了一大堆条件出来。唉,狮子大开口,国库里哪有那么多钱?”

    关卓凡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这件事情,臣也是想过的。国家大乱方平,百废待兴,在在都要用钱。西征军费浩繁,总要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既不耽误国家兴作,又能够支应大军的开销。”

    有这样的好事情?

    两宫皇太后面露喜色,慈禧说道:“好啊,那我们姐俩就把左宗棠交给你了。他不久就要来京陛见,到时候你和他好好商量一番。”

    她抿嘴一笑:“反正也没别人愿意和‘左骡子’搭伙计。”

    这一笑异常妩媚,而且君臣对唔的时候,比出“左骡子”这种俏皮话来,犹如家人夫妻之间玩笑虐浪,关卓凡不由有点晕乎乎的,眼前的这位御姐瞅着就实在可爱,下身的某个部位居然就有所动静。

    突然之间,养心殿东暖阁里的自鸣钟响了起来,“当当当当”,连敲了十二下,君臣这才惊觉,已是午时四刻了。

    关卓凡吓了一跳,赶忙收摄心神。

    这种场合,想什么呢!

    慈禧略略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好了,你也该回家了,白氏、明氏两个,肯定在家里等着你呢。”

    呃,这话说的……

    慈安笑道:“关卓凡,你什么时候请我们姐俩去你们家坐坐啊?”

    关卓凡说道:“太后临幸,是臣全家的荣幸。请太后赏下日子来,臣具折奉请。”

    慈禧微笑道:“好,定下了日子,我们告诉你。”

    今天这次陛见,多少打乱了关卓凡和左宗棠交往的计划,逼得他提前在两宫面前举荐左宗棠,本来的打算是和左骡子好好做一笔交易的。

    但关系不大,原来的计划,是在封贝子前做的,偏于保守;现在自己手上的牌比那个时候要多,适当加快进度也是可以的。提前举荐左宗棠就当是给他的预付款了,回报迟一点一定是有的。

    对左宗棠的偌大人情已经做了,而且接下来自己还会再帮他一个大忙:筹集军饷。

    确实不需要国库掏银子,也不需要各省“协饷”。那么,钱从哪里来?

    借呀,原时空左宗棠就是通过胡雪岩向洋人借款做军费的。本时空吗,还是借,不过是向我关卓凡借,哎哎,俺在美国银行里放着好几千万两银子呢。

    嘿嘿,俺披个洋人的马甲,这也算“借洋款”了吧。

    这两个大忙帮下来,左宗棠必会对自己死心塌地。除了上面说的那个“回报”之外,今后自己推动的改革和建设,相信也能得到左季高的大力支持。

    曾国藩的政治影响力已不如前,而且通过曾纪泽这座桥梁,关、曾已经建立了比较良性的关系。

    李鸿章被关卓凡一力推上协办大学士宝座,顺手还赚了一根双眼花翎和一个太子太保,关、李之间不但和解,李于关还很感激。

    现在,左宗棠也即将被搞定。

    原时空晚清的三大巨头,成为了自己的盟友或者准盟友,战线基本稳定,那么,有一件大事就必须着手进行了。

    关卓凡要开始对付恭王了。

    关卓凡和恭王算是“一个战壕”里出来的战友,说的严重一点,恭王算是他的“恩主”,但关卓凡要想取得最高权力,施展他的抱负,尽一个时空穿越者对本时空的责任,尽一个中国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他必须跨过恭王这道坎。

    原本没有想这么早动手的,但情势所迫,必须提前发动了。

    因为他和恭王之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裂痕。

    绝大多数人对此应该都一无所感,关卓凡自己,也是直到今天早晨才真正确认的。

    证据就是进午门正门的那场风波。

    慈禧的这个安排很不合适,但她是无心之失。然而,恭王没有做任何劝阻的工作。其实,他只要稍有表示,以慈禧的聪明,马上就会明白这道恩旨哪里不妥当了。

    关卓凡可以肯定,如果自己真的领旨,代表皇帝出迎的恭王绝对不会和自己一块儿,从午门正门入宫的。

    如果自己没有“读史”,又或者头脑稍有发热,就会踏进那位美丽的御姐无意中挖出来的陷阱。

    对景的时候,会有人跳出来攻击自己“无人臣礼”,甚至“大不敬”,甚至,“祸心包藏,反志早蓄”。接下来,哼哼,自己就真成年大将军了。

    而且,需要的话,这个陷阱,可以把慈禧包括慈安一起装进去。

    恭王站在陷阱边热情地说:“逸轩,你当得起!”

    这很不好呀,奕先生。

    恭王终于感觉到关卓凡对他的地位的威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