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1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顺着慈禧的手势,看了眼宫门上的牌匾——“水木自亲”。

    “女儿想,这四个字的来历,大约如下:昔梁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山水,便有濠濮之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不晓得对不对?”

    “不错!”慈禧点头,“他就是这么说的!”

    微微一顿,“不过,‘濠濮间想’是什么意思?——这个他倒没说过。”

    “回皇额娘,濠水、濮水是两条河流,庄子、惠子在濠水观鱼,在濮水垂钓,所谓‘濠濮间想’,就是寄情山水、逍遥自在的意思了。”

    慈禧点了点头,然后叹了口气,“依我看,说到学问,你一点儿也不输给那个婉妃,皇帝的老师,还不如请你来做呢!——妹妹做姐姐的老师,姐儿俩一块儿切磋学问,不也是佳话一段?”

    微微一顿,“唉,可惜了!”

    敦柔公主内心深处的什么地方,不可抑制的猛的抽动了一下,引起了一股痉挛般的疼痛,她偏转头,做出注意力被高大的“探海灯杆”吸引过去的样子,以此掩饰和压抑内心的涌起的狂潮。

    话出了口,慈禧也有些后悔,不过,她怎么想不到,自己这几句“吐槽”,在敦柔心里,掀起了多么大的波澜?见敦柔的目光转向“探海灯杆”,便也顺势转移了话头:

    “这就是‘龙灯杆’了——现在是白天,看不出好处,到了晚上,拿滑轮将一盏大汽灯升上去,乐寿堂南边儿、玉澜堂西边儿这一片湖面,亮的跟白天似的,下头的人都说,天上出了两个月亮呢!”

    微微一顿,“于是,都拿这盏大汽灯叫做什么‘水月灯’。”

    敦柔公主附和的笑了一笑,“这个名字好——贴切的很!”

    然后,抬起头来,向上看去。

    这个“探海灯杆”,乃是两根粗大的绿漆木柱,各自立于汉白玉底座之上,间宽丈半,高四丈有多,上托一架半圆形透雕龙纹的镀金铜梁,一眼看过去,整个形制,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拱门。

    再细看,铜梁上,两条龙纹,中奉一颗红色铜珠,铜珠下有滑轮——想来,那盏所谓“水月灯”,就是悬挂在这个地方了。

    “女儿又开了眼界!”敦柔公主说道,“这个‘龙灯杆’,大约又是全北京的独一份儿了——说不定,还是全中国独一份儿呢!”

    “算是吧!”慈禧并不掩饰语气中的得意,“要说灯杆,万寿山后山苏州街那边儿,也有——苏州街两岸夹河,岸边儿的路又窄,因此,岸上也要有汽灯照明;不过,苏州街的灯杆,都是单柱的形制,像这种双柱的形制,还真是独一份儿——”

    顿了顿,划重点:“而且,清漪园的时候,并没有这个‘探海灯杆’,只在修颐和园的时候,才折腾出这个花样来。”

    “是啊,”敦柔公主说道,“乾隆爷那会儿,哪儿有‘水月灯’这回事儿呢?”

    说完,微微透了口气,向两旁看去。

    画廊宛转,粉墙如带,向东、西两个方向,远远的延展开去。

    敦柔公主默默地目测了一下距离,又回想了一下从玉澜堂走到这里的路径,心里头有谱了。

    “乐寿堂的规制,似乎……比玉澜堂要大一些?”

    慈禧微微一怔,随即坦然说道:“大不少呢!”

    顿了一顿,“玉澜堂前后四进,不过,只有一路;乐寿堂虽然前后两进,却一共三路——这就比玉澜堂大了。”

    再顿一顿,“还有,乐寿堂的进深,超过玉澜堂,乐寿堂的两进,抵得上玉澜堂的三进,譬如‘永寿斋’,南通东跨院,西连乐寿堂后殿——哦,过来的路上,你见到了吧?”

    “是,女儿见到了。”

    “永寿斋本身,”慈禧说道,“其实是一个二进的院子,因此,乐寿堂到底算是两进抑或三进,还不大好说呢。”

    顿了顿,“永寿斋在东边儿,西边儿,就是‘扬仁风’——清漪园的时候,‘扬仁风’也是两进的,一进是乾隆爷的寝宫‘乐安和’,二进是花园;修颐和园嘛,‘乐安和’就不必恢复了,花园的规制,便扩大了一倍,目下,整个‘扬仁风’,就是一个花园——迟一点儿,我带你去逛一逛。”

    “谢皇额娘。”

    “唉,其实呢,”慈禧说道,“当初我的意思,是你‘东边儿’皇额娘住乐寿堂,我去住玉澜堂,可是,她死活不肯,说她喜欢看水,住玉澜堂,站在窗户边儿,望出去,就是好大一片水,住乐寿堂,还得走出大门,才看得见水,所以,一定要住玉澜堂。”

    顿了顿,“她也许是客气,可是,态度坚决的很,我没有法子,拗不过她,只好照她的意思办了。”

    慈禧的口是心非,敦柔当然听的出来,不过,她只是以为,“东边儿”为人谦和,乃将颐和园里最好、最大的居停让给了“西边儿”,绝对想不到的是,两宫皇太后如此分配寝宫,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慈禧带着一个“小的”,因此,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间。

    *

第九十三章 人生如戏——您这是唱的哪一出?() 
回到院内,慈禧一边儿指点,一边儿对敦柔公主说道:“你是从东边儿进乐寿堂的,其实,颐和园游观的精粹,大多在乐寿堂西边儿,西配殿那边儿是西跨院,一出西跨院,就进了长廊——”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走到了院子中央,敦柔公主随着慈禧的指点,透过西配殿的门洞,向西望去,不由就轻轻“咦”了一声,语气之中,充满了惊喜和赞叹。

    西跨院的西门——“邀月门”洞开,门内,长廊无止无尽的延展开去,直至视线的尽头。

    “请问皇额娘,这条长廊,到底有多长啊?怎么好像……一眼望不到头?”

    “打邀月门算起——这是长廊的东头儿,”慈禧的话中,有不加掩饰的得意,“到石丈亭——那是长廊的西头儿,拢共一里半的路。”

    顿了顿,“如果算上乐寿堂南宫墙的那一段,拢共就超过两里了。”

    “哟!”敦柔又轻轻的惊叹了一声,“这一定是全中国头一份儿了!”

    “不仅仅是全中国头一份儿——”慈禧纠正,“他说了,这条长廊,万国之中,也是头一份儿的!”

    又是什么“他说”——敦柔发现,“东边儿”皇额娘还好,这位“西边儿”皇额娘,凡提及自己的丈夫,极少指名道姓,基本上都拿一个“他”来指代——听多了,真是说不出的怪异!

    慈禧可不晓得敦柔在想什么,继续划重点:“还有,清漪园的时候,是没有这条长廊的——所以,说它是古往今来的头一份儿,大约也是不错的!”

    “是!”敦柔点头,“皇额娘说的不错——实在是古往今来的头一份儿!”

    顿了顿,“一里半——许是女儿眼花,怎么瞅着,好像……还不止似的?”

    慈禧笑了,“初初我也有你这样子的错觉呢!——其实,这条长廊,并不是一条直线,咱们现在看到的,不过是长廊的东半边儿,也就大半里的样子吧!”

    “之所以咱们会有这样子的错觉,照他的说法,大约是这么回事儿——西配殿的门洞、西跨院的邀月门、以及长廊的东半边儿,这三样,都在一条直线上,站在这儿朝西看,这个‘透视’的感觉,特别之强烈,因此,咱们才会生出这种无止无尽的感觉来。”

    “透……视?”

    “是,‘透视’——这是洋人的说法,到底怎么一回事儿,我也说不大好。”

    敦柔公主看了眼西配殿门洞上悬着的“仁以山悦”的牌匾,点了点头,“哦。”

    “待会儿,”慈禧说道,“传过了午膳,咱们就从邀月门出去,沿着长廊‘遛弯儿’——一路之上,一边儿是山,一边儿是湖,风景好得很!”

    “啊……是!”

    “还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慈禧指点着,“西跨院院子里头,有一株老玉兰树——看到了没有?左边儿——漏出个头儿的那一株?”

    “嗯……是,女儿看到了。”

    “这株玉兰树,”慈禧说道,“是乾隆爷留下来的,本来呢,道光爷撤三山陈设之后,这株老玉兰树,慢慢儿就枯死了,谁成想,一修颐和园,它竟又活转了过来——看,满树的花儿!哎,你说,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

    “这都是两位皇额娘的慈德,”敦柔公主说道,“上感天和,才有枯木逢春的祥瑞!女儿要替皇额娘贺喜呢!”

    说着,福了一福。

    心里头却说,十有八九,这棵老玉兰树,原本就没有死透,不过是无人打理,奄奄一息,待有人浇水施肥,自然“枯木逢春”。

    慈禧却是满面笑容,一副“这个话我爱听”的样子——哎,终于听到“祥瑞”两个字了!

    想那个“他”,吹牛拍马,无所不用其极,可是,“祥瑞”二字,却是从来不肯出口的——也不奇怪,他是讲究西学的,素来视“祥瑞”为“妄诞”,可是,这样东东,俺是相信的呀!

    再者说了,说是“两位皇额娘”,可是,又是玉兰树——扣着我的小名儿,又是在我乐寿堂的地头,这个“祥瑞”,其实是应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吧?

    “唉,这几年,”慈禧感叹着说道,“我和你‘东边儿’皇额娘两个,到底还是为国家做了些事情的,想来,老天爷也看见了,所以呢,嗯,就给了这个小面子!——我……我们姐儿俩,到底也不算白操劳这几年了!”

    当然不算白操劳——这么大的一个园子,且都归了两位呢!

    “是!”敦柔公主庄容说道,“没有两位皇额娘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哪里有国家如今蒸蒸日上的局面?”

    慈禧的兴致愈发的高了,“走,咱们到后罩殿瞅瞅!”

    后罩殿?

    或者“后殿”,或者“后罩楼”,“后罩殿”是个什么花样?

    到了后院,一眼看过去,便发现,果然是有“花样”的。

    这个后殿,居然是面阔九间。

    本来,皇太后的寝宫,后殿的规制,无论如何,不可以有九间之多——九间是天子的规制了;不过,这个“九间”,不是明间、次间、梢间、尽间的格局,而是“后罩楼”的格局。

    拢共开三个门,每个都是一明两次,无分轩轾,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将三个同等的面阔三间的屋子连在了一起,既扩大了建筑面积,又巧妙的规避了“违制”,且十分之实用——既可以将九间屋子由西而东完全打通,也可以彼此相对隔离开来——而且,有多种不同的隔离方式。

    怪不得叫“后罩殿”呢。

    “得,”慈禧说道,“看的看了,没看的,迟一些再看,咱们进正殿吧!”

    一进乐寿堂的正殿,敦柔公主便觉得——明晃晃的。

    乐寿堂前后都加了抱厦,进深达七、八丈之多,本该有些幽暗的感觉才对的,怎么会——

    敦柔公主有些恍惚。

    定下神来,发现原因有两个:第一,乐寿堂的窗户,都是玻璃,采光之佳,远非窗纸可比;第二,宝座后头的大围屏,细细数去,拢共十五折,却镶了十二面的大镜子——镜面反射阳光,能不“明晃晃”的吗?

    整个明间,都亮堂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