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10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婉贵妃、祺贵妃、玫贵妃……”慈禧自失的一笑,“好,都升了官儿了……”

    顿了顿,“‘四春’她们几个,也都升了‘妃’了吧?”

    婉贵妃、祺贵妃、玫贵妃,原来的位子都是“妃”,洪绪皇帝即位,将老爸的小老婆们统统官升一级,这几位便都成了“贵妃”;至于“四春”,是指原来的璷嫔、吉嫔、禧嫔、庆嫔四位,官升一级之后,就变成了璷妃、吉妃、禧妃、庆妃。

    不过,“四春”只是宫里头私下底对文宗这四个小妾侍的称呼,从来没人敢在两宫皇太后面前这么提的,玉儿和李莲英都没想到,圣母皇太后居然也晓得这个说法,不禁都颇为尴尬。

    玉儿赔笑说道:“是……哎,这还不都是主子的恩典?”

    我的恩典?嗯,硬这么说,也没毛病,晋封这几个狐媚子的上谕,打头的一句,必定是“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

    慈禧突然想到:那位“妹妹”,现在只有“慈丽”两个字的徽号,还没有一个字的“端裕康庆”、“端佑康颐”一类的“恭号”,头顶上还是“光秃秃”的,一念及此,一股莫名的快意,涌上心头。

    脸上自然而然,带出了笑意,“嗯,还有容嫔、璹嫔两位——啊,现在该叫人家容妃、璹妃了。”

    “呃……是。”

    “嗯,给她们的赏赐,都备好了吗?”

    “主子放心,”玉儿说道,“离开天津之前,我和老李两个,一份儿一份儿,亲手拾掇好的,不会有一丁点儿的差池的。”

    “好吧,”慈禧说道,“一大早折腾到现在,我也确实有些乏了,就迷瞪一会儿吧。”

    玉儿和李莲英退了出去。

    躺在床上的慈禧,刚刚闭上眼睛,突然一个莫名的激灵,又睁大了眼睛。

    她发现,回宫已近一个时辰,但是,触目所及,较之一年之前,这座紫禁城最大的一个变化,自己却一直熟视无睹!

    屋内烧着地龙,生着薰笼,她浑身上下的寒栗,却一下子都起来了!

    *

第二一五章 姐姐妹妹,上上下下() 
慈禧回銮的第一天,是婉贵妃等一众宫眷替她请安,从第二天开始,就该王公眷属进宫替圣母皇太后请安了。

    王公眷属很多,哪个先进宫,哪个后进宫,是有讲究的。这个“潜规则”,说白点儿,就是按照自身的地位高低以及同圣母皇太后的亲疏远近,来确定进宫的日期,地位愈高,同圣母皇太后愈亲近,就该愈早进宫,反之,就请自动自觉的往后排。

    如果没有眼力价儿,抢了本该排在自己前头的人的位子,不但被人笑话招人怨,还会叫长春宫作难。

    当然,如果到了该您去的点儿了,您却拖拖拉拉的,也是十分失礼的。

    若论“亲疏远近”,排第一位的,自然是圣母皇太后的胞妹七福晋;不过,论“地位高低”,现在的七福晋,可就排不上号了,她本人虽然还拥有“福晋”的名衔,算是郡王福晋的待遇,但她的老公,目下却只是一个闲散宗室,七福晋的身份,已经不能和正经的郡王福晋相提并论了。

    不过,圣母皇太后和七福晋两个,到底是嫡亲的姊妹,正经的一家人,早见几天、晚见几天,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倒也不必在乎这个“排位”的虚名儿。

    何况,不久前,七福晋还随侍母后皇太后去了趟天津,那几天,姊妹俩住一块儿,啥话不能说啊。

    上面说的“亲疏远近”,是指血亲关系,如果单以名分而论,“王公眷属”之中,同圣母皇太后的关系,有一位,是比七福晋还要近些的——哪一位?轩亲王福晋、固伦敦柔公主是也。

    想那敦柔公主,可是圣母皇太后的“女儿”呀。

    论“地位高低”,敦柔公主更加是“王公眷属”中的第一人了。

    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兼于一身,这个身份,“王公眷属”中再没有第二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敦柔的身份,比生母恭亲王福晋还要高。

    就是辈分,也不比她额娘更低——轩亲王和恭亲王是同辈儿的,因此,在宗法上,轩亲王福晋和恭亲王福晋,就是同辈儿的。

    呃……好像有点儿乱,不过,大致就是这么回事儿啦。

    还有,自老惠亲王过世之后,在世的亲王中,近支的也好,远支的也罢,已经没有“绵”字辈儿以及和“绵”字辈儿同辈儿的了,“奕”字辈儿以及和“奕”字辈儿同辈儿的,就算是最高的辈分了——轩亲王就是这个辈分的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轩亲王正妻”这个身份而言,敦柔公主和另一个人是平行的——“今上”,天下第一人!因此,“水涨船高”,敦柔公主的这个“轩亲王正妻”,自然而然,凌驾于其他的“亲王正妻”——虽然,大家都是“亲王福晋”。

    说了这么一大篇儿,无非一句话,第一个进宫替圣母皇太后请安的,应该是、也必须是轩亲王福晋。

    呃,可是……好像有那么点儿尴尬呀。

    轩亲王福晋进宫,是为了替圣母皇太后请安,可是,不能只替圣母皇太后请安,长春宫之外,钟粹宫、永和宫,都得去打个花胡哨的,三位皇太后的安,一位也不能少请的,不然就算“失礼”了。

    母后皇太后那儿,自然没有什么,可是,咱们那位新太后……嘿嘿,想一想她和敦柔公主的关系,这娘儿俩见了面儿,不能没有一点儿尴尬吧?

    嘿嘿,说起来,目下,敦柔公主也得算是慈丽皇太后的“女儿”呢。

    这也罢了,关键是——

    敦柔公主进宫,要不要……嘿嘿,觐见今上呢?

    本来,“王公眷属”进宫替皇太后请安,是没有觐见皇帝的道理的,可是,今上不同“往上”啊!

    第一,今上是女人,和轩亲王福晋之间,没有男女大防的问题;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她们两位,可是“姐儿俩”呀!

    这个“姐儿俩”,不是说她们两位是堂姊妹,而是说她们俩同侍一夫。

    以前,一个住小苏州胡同,一个住理藩院胡同,而轩亲王的高堂,又一早就下世了,没有什么侍奉公婆的问题,这两位正妻,大可老死不相往来,可是,既然进了宫,就算是“妹妹”到了“姐姐”的家里,这个,好过门而不入的吗?

    可是,见面儿?

    唉,真是替她们俩尴尬呀!

    放在今上登基之前,见面儿就见面儿,就算彼此看不对眼儿,台面上,应该都还敷衍的过去,“姐儿俩”都是固伦公主,都是亲王福晋,地位全然相等——“平妻”嘛!

    现在呢?

    一个还是固伦公主、亲王福晋,另一个,“正妻”还是“正妻”,可人家已经不是“福晋”了,是皇帝了!你这个“正妻”,已经比不得人家那个“正妻”了!什么“平妻”不“平妻”,无从谈起了!

    唉,别的不说,单说见了面儿,怎么见礼呢?

    哦,有过一个说法,嗯……对了,“恭亲王福晋面圣,免行跪拜礼”,是吧?不过,“免行跪拜礼”,并不代表不行礼,你总不能和皇帝平礼吧!轩亲王本人见皇帝,正式的场合,也得单膝下跪呢!轩亲王福晋见皇帝,自然不能如轩亲王般用军礼,那……就是“蹲安”了——抚膝,曲腿。

    “蹲安”不算“大礼”,可是,无论如何,上下之分,明明白白了!

    不晓得敦柔公主对着她“姐姐”行礼的时候,心里头是个什么滋味儿呢?

    “平妻”,嘿嘿。

    “替她们俩尴尬”的人中,有的是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尴尬”归“尴尬”,更多的是莫名的兴奋;但有的人,却是真真正正为之忧心。

    对于关卓凡不能“一碗水端平”的忧虑,可不止于白氏和明氏——拿现在的话说,这两位都得算是“家庭妇女”,其中的白氏,还长居海外,仅凭和明氏电报往来,就感觉到关卓凡对两位正妻的“燮理”,大有可议、可虑之处,何况有许多“外人”,在这个问题上,较之两位“家庭妇女”,有着更深一层的考量?

    皇帝和敦柔公主的“上下之分”已成事实,无可更改,为了保持相对的平衡,就需要在其他方面对敦柔公主有所倾斜和补偿,这个活计,只能轩亲王本人来做,那,让俺们来瞅瞅,轩亲王是怎么做的呢?

    嗯,给了恭亲王一个“世袭罔替”。

    这很好,可是,这毕竟是给老爹的,做女儿的,似乎……并不能直接从这个“世袭罔替”中沾到什么光啊。

    除非,敦柔公主屈己从人,一切以凤翔胡同为重,不拿自己的荣辱得失当回事儿。

    敦柔公主是这样的一个人吗?

    了解小苏州胡同女主人脾性的,都说,这上头,她既不随她阿玛,也不随她额娘,反倒像极了她“西边儿”的那位皇额娘。

    那就不必多说了。

    恭亲王的“世袭罔替”,对于敦柔公主来说,两个字:不够。

    轩亲王,您还得再做点儿啥呀。

    那,轩亲王还做了点儿啥呢?

    呃,好像……没了。

    非但“没了”,好像,还有些……倒转过来了?

    今上登基之后,据说,轩亲王一次也没有去过小苏州胡同?

    我滴个天爷哎,这是咋回事儿啊?

    哎,说什么呢?哪个说“轩亲王一次也没有去过小苏州胡同”?这两天,他不都在小苏州胡同泡着吗?

    这两天?

    是啊!大前天,前天!

    昨天呢?

    昨天?昨天他得去天津奉迎圣母皇太后啊!

    哦,对……就是说,圣母皇太后要回銮了,他赶紧着跑到小苏州胡同那儿,临时抱一抱佛脚,以免老婆在皇额娘面前告他的状?

    啊?这个,这个……

    *

第二一六章 太后公主哭起来() 
大伙儿的目光,都落到了小苏州胡同。

    圣母皇太后回銮次日,辰正时分,敦柔公主在“众望所归”之中,准时入宫。

    车子直入大内,停在内左门前,那儿已经有一乘软轿候着了——这是母后皇太后特旨交代的。敦柔公主谢了恩,上了轿子,入内左门,经过长长的一条东一长街,在大成左门前下轿,入大成左门,到了钟粹宫。

    替三位皇太后请安的次序:钟粹宫、长春宫、永和宫。

    敦柔没有在钟粹宫待多久,前后拢共不超过两刻钟,母后皇太后是这么说的,“咱娘儿俩常见面的,你长春宫的皇额娘,可是整一年没见过你了,不晓得想你想成什么样子了?赶紧过去吧!”

    然后,依旧传了软轿,将敦柔公主送到了长春宫。

    关于敦柔公主在长春宫里的情形,宫里头、宫外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娘儿俩见了面,悲喜交集,眼眶儿都红了,忍来忍去没忍住,敦柔公主先开哭,圣母皇太后也就跟着淌眼泪儿”。

    有的说,“小半个时辰了,娘儿俩没说几句话——实在是千言万语,不晓得从何说起呀!只是拉着手,相对垂泪,那个……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呀……”

    最夸张的说法是,“娘儿俩说着说着,抱头痛哭”。

    一个个都好像自己亲眼目睹了似的。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