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之火凤凰-第5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瞥眉、沉思……“道德”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在她的第一篇策论中,阐述了关于道德是否沦丧这一问题,她的答案,是否定的:道德不仅没有退步,而且还进步了。之所以给人道德沦丧的错觉,则是因为通讯、信息展的结果。这个答案,自然是正确的——可,回归于根本:

    道德是什么呢?她的呼吸,深邃、绵长,近乎于无……思索了好一阵,才终于落笔:

    要说“道德”是什么,那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道德的”,什么又是“不道德的”。给这二者,下定义之后,得出的结果,就是道德——毫无疑问,由此得出的结果,就是好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坏的行为规范,就是不道德的。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立论的基础,来继续阐述观点。

    来说明“道德究竟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显然,在刚才的定义中,我们的定义是简单、粗暴而表象的。

    通过具体的事例,简单的将好的归为道德,不好的归为不道德。将一些诸如令人不舒服的事情的生、展,定义为道德的沦丧,人心不古。这无疑也是不正确的。我的上一篇策论里,就说了这个问题。定义道德的,不应该是人心,我们应该来寻找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的具有说服力的东西。

    那么,如果不是人心不古,又是什么呢?

    她一边想,一边落笔……一行行的字,很流畅的流淌出来。抛出一个问题,解答一个问题,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环环相扣,然后就形成了一篇策论。在这篇策论中,她给道德二字下了一个定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观察社会,之后反馈于自己的观察结果,形成对社会、对自己的积极影响的因素,可以称为道德。

    道德,是一种对具体的事例、现象的描述。一定要具备积极的因素——也就是“正能量”才叫道德。

    所以“有道德”先是要让人看着舒服的。

    一页纸很快的就爬满了字……

    她又铺开第二页:

    ……很顺理成章的,我们又要说到一个问题。一个和道德紧密相关的问题,那就是一个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到现代化的生人社会的过度,所必然出现的问题。一个“道德”的问题——旧有的,相对而言比较固化、流动性小的,由熟人团体组成的小型的熟人社会,或者可以称之为人情社会。逐渐的,展为更大规模的,大家相互不认识,不熟悉的生人社会,现代化社会的问题。

    在熟人社会中,彼此的社会关系,是以人际、感情维系的。熟人之间,要讲究最基本的底线,一些触犯底线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不然,在这个熟人形成的社会内部,他就会被排挤,甚至驱逐,活不下去。

    但在生人社会中,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里犯了底线没关系,换个地方,照样没人认识你。

    这样的事——依靠法律是不行的。因为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从熟人社会转型到更大的社会集群,形成生人社会,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说是人心不古,通过圣人教化能解决吗?不能。因为这和圣人教化没关系,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沦丧。

    因为这就是道德,这就是人性,人就是这样的。

    古时候是,现在是,未来也会是。

    ……

    笔下的字,张牙舞爪,择人而噬。似乎捅破了某一种默契的禁忌,脱困而出。她停下了笔,再一次将自己写的东西看了一遍。脑海中,却是想着许多的,曾经生在“他”的身边的一些例子——那一些人,那一些事。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并不算是坏人,甚至于是很好的老实人。

    当然,必须要加一个前提,是“熟人社会”的老实人——当他们遭遇了陌生人,或者闯入到生人社会之后,立刻就会露出自己的獠牙。老实人况且如此,更别说一些本来在“熟人社会”中,就不怎么老实的人了。

    你以为摔倒在地上,讹人的老人就是坏人,是坏人变老了么?不是。只是,扶起他的人是一个“陌生人”罢了——仅此而已。一个熟人,扶起他,他排拍屁股就走,什么事都不会有。一个陌生人,扶起他,那他就会赖上你,是你撞得。为什么呢?因为在固有的“熟人社会”的法则里:

    陌生人就和彗星一样,是七八十年才能够遇到一次的。彼此并不会有生活上的交集,没有利益的交往。所以,一旦有机会,就要从生人的身上,咬下一口——咬了一口,未来能够遇上的几率也不大。

    这,又是一个“道德”的范围的问题。

    ……

    她又写了半页纸。才将内容写完。

    关于道德。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让人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想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她的脑海中,有关“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展、变化时候,所会出现的问题,一点点的碰撞,交织出耀眼的火花……在最初的社会当中,一切又都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第五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 
道:识、述之;德:彰、华之。天籁『。2《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与“德”之二字,贯古通今,乃是一个于人而言,永恒的命题!

    一句“道生之,德畜之”——极简单、明确的,定义、说明了“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将“道德”二字,翻译成为一句“现代名词”,那便是“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存在、社会问题,并且去解决问题的学问。

    此——道德也。

    《道德经》中的这一篇文字,暖暖并不陌生,反熟悉的很。在闲的时候,妈妈、小姨多多少少的,也会随意给她讲一些,她自己也会理解一些——对于《道德经》《庄子》一类的文字,她是很有兴趣的。而且,她现在对于古文的理解,也不同以往,故而,此时此刻,琢磨着“道德”的问题,思维在“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之间游弋、摇摆的时候,这一句话就莫名的跳了出来。

    像是一道刺破了黑云的闪电,劈出一片耀白。

    那一刻,脑海一片耀白。

    当头棒喝。

    醍醐灌顶。

    她看着稿纸,眸子却忽而一亮,心道:“是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一个社会,逐渐的形成,从一个极小的圈子,逐渐的扩大。道德的范围,也在一次一次的破而后立,一次一次的扩大。规则的形成,是要先有道而后有德,先成物而后成势的。数千年来,血脉、宗族形成的宗族社会,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一个宗族,沾亲带故,七大姑八大姨,谁不认得谁?”

    而这一种“宗族社会”一直延续到了近代。却因为工业化的展,新时代的到来,才逐渐土崩瓦解。

    而由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引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是“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阵痛。“熟人社会”的规则,是不适应“生人社会”的……她一边想着,一边就将这句话直接写在了策论上。一句和前文毫无关联,似乎独立出来的话——《道德经》中的原文。写完,她又是沉默,思索了许久之后,又写了两个字:

    墨子。

    然后,又写了两个字:

    兼爱。

    她深吸一口气,看着“墨子”看着“兼爱”,这是她给“生人社会”开出的药方。要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治病——爱他人,要如爱家人。这很难,但这是必须迈出的一部。因为法律也要,信用体系的确立也好,都无法解决生人社会,彼此之间的陌生、不信任。所以,需要“兼爱”。

    未来,也必然是“兼爱”的——“生人社会”必须是兼爱的。

    她没有举例,没有说明。

    只是。

    下了一个论断。

    一篇策论才写完,下课铃就响了。下课铃同时也是放学铃,叶提娜也在黑板上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些很可爱的小动物,样子萌萌哒。丢掉了粉笔,吩咐暖暖:“苏阮,把策论收一下,装书包里带回,我中午的时候看一下……”“哦。”暖暖点头,起身将策论收上来,一大摞全部装进了自己的书包里。

    然后,背起书包,和叶提娜一起出去——后面的同学,也跟着出来。这还是暖暖第一次比大部分同学早出教室呢!下楼,坐了车,只是几分钟时间,就到了家。进家之后,放下书包练一遍夭生功,便开始吃饭。

    饭后,叶提娜就将策论全部拿出来,先就翻开了暖暖的。几页纸,写的整整齐齐,其中有一些涂抹的地方,也都是整齐的。呼吸之间,叶提娜就将她的策论看完,说:“熟人社会、生人社会——这个总结的确不错。从熟人社会,过度到生人社会,会引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社会问题,写的比较透彻。”

    “之前的时候,住在一个村,乃至于一个县的人。彼此不是沾亲带故的,就是相互认识的,是由血缘、宗族等人际关系串联起来的一张网络。而且,人员的流动性很小,就像是一颗螺丝钉一样,被固定住了。这就是熟人社会——对于熟人社会而言,不伤害熟人,不伤害同乡,同乡之间,相互帮助,讲道理,讲道义,这就是熟人社会的道德。”

    “而在对外乡人、陌生人的时候,坑蒙拐骗,杀人越货,也不是没有。但这些,却也是符合熟人社会的道德的——能给熟人社会的熟人圈子带来好处,就是正当的。对待生人,则是可以不讲道理的……”

    “在生人社会而言,这一种行为,则是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

    “生人社会,大都市——你会现,适用于熟人社会的规则,在这里并不适用。彼此陌生的人,个体之间也都是松散的……”叶提娜给暖暖讲的很细致,一点一点的,点评暖暖的策论,并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一些不足。

    社会——或者说——道德,是神族研究了数万年的课题。自从有了人类的文明,他们就开始记录、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成果。说到最后,叶提娜就指着暖暖开出的药方,说:“墨子、兼爱,这个药方倒是有趣——相熟的人,都帮亲不帮理。这是熟人社会的规则,也是儒家提倡的规则。”

    暖暖道:“是啊,儒家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要先爱家人,再爱亲戚,后爱朋友,至于陌生人,应该是不怎么会爱的。可墨子不一样,他提出的兼爱,是一种朴实的、普世的爱。对待家人、朋友、陌生人,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精神和规则,适用于生人社会。虽然爱有亲疏,这是天性。可至少,它可以把这个天性的范围缩的很小……”

    “比如!”

    “比如,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是说家庭关系上的!”

    “什么?”

    “亲戚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淡了。”暖暖说着,嘴角就勾起了一丝浅笑,伸出一根手指,在叶提娜的跟前比划,“你看,过去。人们的利益关系、亲疏关系,是很庞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