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4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快放火箭!”蓦地,阿灵额想起了自己还有个利器没有用!

    随即,后面的就听到命令,立即将早放在一边的火箭点燃。当城头传来火箭鸣放的巨响,此起彼落声音中,大片浓烟腾起,无数箭雨铺天盖地往城下呼啸而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云梯周边的吴军,箭矢又密又猛,在火药推动下,转眼间便到了那些吴军的面前。

    那些抗着云梯的吴军,下意识的举起盾牌遮掩,只是一瞬间,笃笃笃的声音不断,各人盾牌刹时间插满了各样的箭矢。火箭的力度非同小可,直射得他们双手发麻颤抖,甚至很多人盾牌被射破。或是遮掩不及者,被火箭射在身上,很些人便被射得翻滚出去,他们身上的战裙或褡护,根本提供不了多少防护力。

    便是因为这一波箭雨导致吴军损失了前方的数十架云梯,但这只是稍稍阻止了一下吴军,吴军人数太多了,不断的压上来,随州城内的火箭库存虽然很足,但是由于阿灵额没料到吴军会有攻城塔,吴军上城头那么快,城头存储的不多,因此这样密集的火力并不能保持太久。转眼间,又有众多的吴军上了城头,还有更多的吴军扑上来,重新将散落地上的云梯抬起。

    经过先前那一波后,城上的火箭终于稀疏下来,吴军更多的通过攻城塔上城,城头的清军终于顶不住了,吴军也开始顺着城墙向内推进。邱实已经战死,阿灵额却被部下护着早一步退下城去!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

第五百四十三章 局势()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幽幽半年时间飞快的流逝,清廷还是退出中原了!自打随州一破,随州三万清军覆没,吴三桂乘势大举进兵,进军中原。'ads:本站换新网址啦,速记方法:,。。'岳乐也没有走多远便被吴军现头的关宁铁骑给咬住,不得不调集大军与吴三桂大战,同时也是且战且退,地盘一步步丢失。马尾军这边也没有闲着,在吴军与清军大战的时候,耿精忠亲自指挥马尾军兵马攻克安徽全境并拿下山东,切断了岳乐从山东进入直隶回归北京城的道路。

    岳乐带着大军没办法只得退入山西,在山西以及陕西、甘肃几地同吴军交战,这时候较为清闲的就属耿精忠的马尾军了。本来山东驻兵就不算多,被马尾军强攻一个月便全部拿下,而在康熙迁都沈阳之后京城包括京城以南的直隶地区随即全面投降了马尾军。就这样,现在的天下仍旧是三分。

    吴军,占据着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加上陕甘和河南的绝大部分地区。

    清军,占据着山西以及陕甘部分,再加上整个辽东,当然这时候蒙古和西藏若是还听清廷调遣的话,它们也还算清廷的。

    马尾军此刻占据的全是沿海一线,南边从广东,然后是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加上半个直隶。面积嘛还是清廷最大,其次是吴三桂,然后才是耿精忠。可是辽东人口稀少,在清廷入关之后辽东人口比原来有减无增,山西人口也不多,因此按人口算,清廷掌控区域人口是最少的。

    吴三桂占据了内陆大半区域,地盘虽大但人口也没多过耿精忠这边多少。而吴三桂的地盘也就是湖南、湖北、河南人口最多,也最为富庶。这时候清军和吴三桂在山西一带还在纠缠着,却是和耿精忠保持这一种相对的平静。

    自打两年前吴应麒带着兵马在江西和马尾军打过一场之后。吴军和耿军之间到现在还真就没有一次摩擦。现在清廷滚蛋了,他们两家几乎是各占半壁江山,只是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两家到这个时候也都知道。迟早两家就要有一场最终的决战,到时候也会归属这天下究竟是姓吴还是姓耿!

    北京城耿精忠又去了一次,除了作为几百年帝都城市房屋建的有些气派没什么好的,气候耿精忠也不喜欢。这地方就留着吧,以后可以作为陪都。作为一出行宫,但是要他常年住在这里,他可不干。他还是喜欢江南多些,金陵城多好啊,金陵形胜,天下无双啊!

    既然这时候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整顿军队,等待最后的决战,那么耿精忠也就没有闲的了。在接收了清军不少的军队之后他便下令整编这些原先的清军。吴三桂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吴三桂是全盘接受,但是马尾军还是老规矩。淘汰老弱,不要那些兵油子,剩下这些还必须打乱了再次接受训练。

    更重要的是,马尾军总计十六万多的陆军,就算是其中有十三万都是前两年新练出来的,不如老兵,但是战力相对于吴军精锐也不会弱什么。但是就这样,马尾军的兵力还是远远不足,地盘大了就需要更多的兵驻守,因此耿精忠再次下令全线征兵。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加上半个直隶所有的地盘征兵,每个地方再增三万,这样就能够快速拥有二十万的军队,加上收编过来的清军有四万多。大军总数就达到了四十五万多,这样也就不差于吴三桂什么了。

    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后勤,耿精忠一直牢记这句话,很明显,耿精忠比吴三桂有钱。征兵再多也养得起,现在紧赶的就是时间,只要再平静三个月,这些新军初步战斗力也就有了。即便是没有装备步枪,但是一边大炮一边手雷在加精良的长枪大刀战力也不差。更重要的是,最近两三个月,马尾军以及江南、山东、直隶各处都在大力炼铁,随即便被军工作坊作出了大量的板甲。就是为了赶工赶数量,盔甲微微有些薄了。但即便是这样,战斗队时候,一刀也砍不破。有了这些盔甲,耿精忠更加的有信心了。

    想要打造出几万副十几万副板甲可不是个小钱,西方一些国家打制全套精良的板甲,全国之力都凑不出一万套。后勤部只是预算,就要耗银八百万两。还不算其他的花费,这要是吴三桂,他早破产了!关注经济,也还算耿精忠关心的事情,这不,回到金陵之后,又开始四处巡视各地工业区的发展情况,其实到了这时候了,江南江北的富豪世家也都有不少胆子大的参与了豪赌,成功了便是从龙功臣,失败了当然是抄家灭族。风险大,收益也大不是,所以耿精忠其实现在更加的不缺钱,全国就江南最有钱了。

    耿精忠这次巡视只在金、扬、常、镇、苏几府各呆了几天,然后便到了松江。其他几地他先前都去过,就松江没去。松江府,也就是后世的上海了,上海可不是在清末才发展起来的,可不是什么小渔村。宋朝的时候这里就发展起来了,买不尽的松江布说法可不是白叫唤。

    从明朝到清廷康熙这会子,在两朝政治军事历史上,松江府还真是有些默默无名。它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历史事件。松江府的前身,是小小的一个华亭县而已。它升级为府,也只有短短的四百年。

    但是,如果说到经济领域,就绝对不能不提松江府。同样是江南的那么多府,论历史,松江府绝对是要排名最末,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但是,说到经济实力,松江府却足够进入前三甲。哪怕是金陵,都比不上松江府的经济实力强大。甚至,要是按照人口比例摊分下来的话,松江府绝对是排名第一。

    历史记载,从明朝后期,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是来自东南半壁的南直隶、浙江等省。而在这东南半壁里面。又以扬州、苏州、松江、杭州府等几个地区最为丰厚。随便抽取一个府上缴的财税,都有可能超过内地的一个省。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明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许,在当时。还没有人明确的提出,什么是资本主义。但是,明朝的商人,已经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资本主义。松江府的手工场,几乎占据了全国数量的八成以上。其他的二成。是在苏州。

    松江府的纺织业,在整个大明,都是首屈一指的。这里几乎大街小巷,甚至是偏僻的乡村,都在生产棉布、绢帛、绫罗绸缎、纱等纺织品。在松江府,种地种田的人很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业。从万历后期开始,就有“卖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的说法。可见。这里的布纱产量之大。

    事实上,松江府出产的棉布绢帛,绫罗绸缎,不但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还满足了海上贸易的需要。松江府有自己的出海口,大量的纺织品,可以在港口直接商船,然后贩卖到海外去。苏州的纺织品想要出海,还要走运河呢,松江府却是根本不需要。

    明朝时期。各地军队都还是朱元璋定下的卫所制度,天下最富的就属金山卫了,没有之一。它管辖的几个港口,都是松江府布纱的出海通道。当时的松江府。其实没有真正的民用港口,全部都是军用码头,也就是俗称的水寨。这些水寨,战斗功能没有,贸易的功能倒是很强。后来,涉及到各方利益的牵扯。朝廷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了。这些卫所的码头,就成了真正的民用码头了。

    有明一朝,都没有参与到大航海时代中去,都依然是贸易顺差。为什么却每年都能从海外赚取大量的银两?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丝绸绢帛等产品,成本是其他的国家,根本无法相比的。就算别的国家,掌握制造丝绸的技术,在成本上,也无法战胜明国。松江府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也没有什么出名的历史事件,这里最多的,只有商人。准确的来说,是一群的手工场场主。他们从事的主要行当,就是纺织业。他们的财富并不逊色晋商多少,甚至还有胜出。

    后世的上海是国家第一大都市,现在虽然还没有达到那般高度,但是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十分突出,耿精忠当然也是要大力发展的。对于这样一个地方,耿精忠当天要亲自来看看,因地制宜,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政策。

    要将江南各地的纺织业,都全部管辖起来,需要一个级别比较高的机构,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协调。清朝时期设置的著名的苏州制造局,就是专门管辖苏州和松江两府的纺织业的。耿精忠在福建也设立了这样的机构,可是现在还没怎么管到江南地区来,只是情势变化的太快,清廷完蛋了,这江南的事情也的加快。现在,耿精忠也决定,再成立一个松江织造局,仍然直接隶属他的大都督府政务部管辖,将来也是归国家直属。

    刚到松江,没怎么参观,他就先专心的听着松江府知府田耀祖来做的汇报。

    好家伙,数据统计可是吓了耿精忠一跳,苏州他去过,没有那么多的手工作坊,但是规模较大,也已刺绣为主,但是松江不一样。到目前为止,松江府辖下各县,总共在册的有手工工场四千多所。雇工人数最多的,超过千人。雇工人数最少的,也有十余人。要是不够十人的,那就不计算在内了。那些,不能称为手工场,只能说是家庭小作坊。

    每天,整个松江府,至少出产十万匹以上的棉布,还有其他的绢帛绸缎之类的。每天,运载棉布和其他织品的船只,从松江府的各个码头,沿着运河一船一船的北上或者南下。每天,从其他地区运到松江府的棉花,至少有好几艘的大船。这也幸好现在运河全部控制在马尾军的手上,要是山东是在清廷或是吴三桂的手上,那想北上也不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