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想这些;耿精忠真是觉得好笑;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也就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朝廷对这个都是统一管理的;其中就规定了只有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赈灾;闹大的灾荒了;营田开荒;开垦;海防。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
现在;台风袭击;福建;浙江等省份受灾;刚好便可以开始捐纳;河工赈灾两项;便可以安置下这一百一十五名精英。至于说捐纳的资格;只需要安排一些乡邻具结担保;然后让各地帮忙开一下籍贯和清白册便可以了。给他们谋的官又不大;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要获取实缺是话;还需要费上一点功夫。
在后世历史上详细记载了清代皇帝开捐的事情;耿精忠就记得一份数据;还是他曾经在某次无聊的时候才网上看过的。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一年内捐县丞一万两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一万七;可是这些人和耿精忠培养的人才不能比;有真才实学的不足一层。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一万多监生里面九千五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六成人交白卷。
不过那个考的是八股文;就是让耿精忠手下的这一百一十五人去考;也一样不过关。八股文是非常难的;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二十石可捐县丞一个;北厩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二十二万。
想想多么可怕;全国只有一千三百个县;竟然有二十二万候补在虎视眈眈。因此;想要谋得一个官位还是很困难的;基本上没有希望得到实缺。因此;耿精忠只想得到吏的之位;在耿精忠看来;将这些人安插到官府里成为一名吏员;更加附和他的战略布局。只要他多花一些银子;打通福建巡抚和八位知府的关节;下面的事情也就是小菜一碟了!
第一百八十二章 购粮()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这一次的台风过境;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五十年一遇!沿海地区;哪年不会遇到几次台风;可台风基本上都是不登陆的;只是给各个地区带来不少雨水罢了;谁知这次却直接与大陆来了个亲密接触;因而导致大陆几省损失惨重。不过;这幸好也只是沿海几个省份而已;往里的湖广基本上没有受灾。
康熙虽然年纪不大;可是却很有手腕;理政能力极强。灾情一报道乾清宫;康熙便迅速做出了动作。第一要务当然是筹粮赈灾;至于修缮河工;帮助灾民重建家园;那都是以后的事情;必须马上将灾民们安置下来;以防闹出民变。康熙的圣旨走的很快;台风结束仅仅十天;各省便接到了命令;开仓放粮。
朝廷各处的官仓;一直都是有猫腻的;地方官员上下其手;倒卖官仓内粮食的事情屡见不鲜。现在处于康熙初年;情况要好很多;历史上到了乾隆的时候;全国粮仓中普遍存在的双层仓问题;国家的粮库已是十仓九空。就是现在;各地官仓内的粮食普遍都是不满的;全部发出去;也只能支应很短的一段时间。
朝廷筹粮赈灾;除了官仓内的粮食;其次便想到了湖广地区的粮食。派出钦差大臣来到浙江;协助闽浙总督刘兆麒;做好赈灾事宜。江浙地区;一向是漕粮重地。因此这里的粮商很多。储备的粮食也极多。朝廷拿出银子;便可以将这边的灾情治理好;当然;这是在下面的官员都很给力的情况下。
福建这边由于上半年丰收;各个大户人家储粮不少;耿精忠出钱从粮商和大户人家购粮;支应三十万饥民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再过半个月左右;鲲鹏商队运回来粮食。福建的压力也就随之而解了。这一次的赈灾;速度可是比三年前那次快多了。那一次的洪涝;使得福建产生了十万余灾民;却是由于地域沟通不便;花了很长时间才将灾民们安置下来。
这一次就不同了;福建各个府县之间的官道都已经被修通;十米宽的大路使得粮食转运十分快捷方便。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汀州五府不靠海;因此受灾相对较轻;基本上没有民房被毁的情况出现;公主坊加上地方官府很容易便能将灾民安置下来。耿精忠派出陆战军八千人。分驻到各府各县;协助地方赈灾。同时也有监督的意思;一来以防有人乘机闹事;二来防止地方基层出现倒卖物资延误赈灾的事情发生。
陆战军将士每到一府;便迅速分散开来在各县各镇张贴出榜文。榜文内容很简单;号召地方大户出粮赈灾;靖南王府可以补贴他们的损失。凡是积极响应的;由王府按等级颁发嘉奖令;以后凡是拥有嘉奖令的;在与王府;远洋贸易公司合作之时;可享有一系列的特权。
〃看看;看看;这边贴出告示来了!〃莆田仙游玉井镇的镇口墙壁上;新贴上了一张大红色的告示;刚一贴上去;百姓们便将这处地方围了起来。爱看热闹;看来是全中国百姓的习惯。
〃二娃;给爷爷念念;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一个约莫五十岁左右的老汉对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说道。
二娃听到吩咐;从旁边走到近前;然后说了句:〃奥;知道了!〃然后转向面对告示:〃靖南王世子耿精忠特此告知福建全体百姓:为了帮助百姓们度过此次台风之灾;王府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一;受灾百姓可一次性从各地公主坊领取粮米两斗;严禁冒领多领;若有违反;严惩不贷。二;受灾百姓可到路政公司报名;参与修路;或是到公主坊报名;准备修缮河工;凡做工百姓;每天给钱五十文;此为以工代赈!三;当此困难之时;本世子号召福建各地方乡绅;救济百姓。所有一切损失;都由靖南王府承担。〃
〃就在这些?还有吗?〃老汉问道。
〃没了爷爷!〃二娃大声的回答道。
〃好啊!好啊!赶紧的;叫你爹和你二叔过来;让他们赶紧去县上报名去;公主坊又开始招人了!若是去晚了可就轮不上了!〃老汉反应过来之后;立即大声对着二娃叫道。
〃爷爷;可是告示上说;招人是去修河工;爷爷您说过;修河工很危险的;为什么还要阿爹他们去?〃二娃疑惑道问道。
〃你傻啊;就光知道在学堂里认字!半个月头里;帮溪那边开始修河工;一旁都是有公主坊的护卫队看着的;没有一个官差敢打人。遇到危险的河段;都是大人们商量了很久才动手的;能有什么危险。现在是公主坊开始招人;不是去官府服役;那工钱可是很高的;而且还构。你小子天天在学堂里都能吃上两片肉;那你知道家里多久没吃肉了!快去告诉你爹和你二叔!〃
三年前的赈灾;耿精忠命令公主坊招收了不少的工人;或是成为工坊工人;或是成为店铺活计;运气好的就被直接招入进了护卫队。耿精忠麾下的各个工坊给工人的待遇都是全福建最好的;但是那时候刚好是公主坊大肆扩张的时期;极其缺乏人手;因此才大肆招人。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公主坊的发展早已经步入正轨;这两年极少招人。在别处做工的。';!'伙计;工人都眼红耿精忠麾下工人的福利待遇;但是就是进不去。眼下耿精忠发榜再次招人;让百姓们再次看到了曙光。像眼前这位老汉这样想的占了大多数;听完告示便一窝蜂的散开了;简单收拾一下便聚集到各县城公主坊的门前。
事实上;百姓们对榜文的理解都有些偏颇了。耿精忠招这些人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免得饥民变为流民。流民再变为暴民;若是那样;这几年耿精忠在福建所做的事情基本上也就化为流水了!不过;即使招百姓修河工不会太长久;但是他也可以从中慢慢挑选出一些身强体壮;脑袋又灵活的百姓;以作为日后的兵员储备。
〃快点快点;迟了可就轮不上了!〃一路上到处都是小跑着的年轻汉子。不管是家里受灾的还是没受灾的。
公主坊门口;管事的也都傻眼了;这得是多少人呐;乌泱泱的绝对不下于五千人;将整个街道都堵死了;就这;后面还有很长的队伍在那排着呢!公主坊管事立马便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看来乡亲们都是理解错了!〃各位各位;各位乡亲父老;请静一静!静一静!〃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但是这次招人;与各位所想的有些不太一样。这一次我等奉世子之命招人。只是暂时性的;为了赈济灾民;世子才想出来的这个办法。但是;修河工是长久的大事;将河工修好了;以后咱们这里才不会出现内涝;百姓们也才能过上好日子。世子说了;他对以前的河工很不满意;质量太差;因此;现在世子要改变这一状况。〃
〃我们这次奉命招人;待遇方面跟路政公司是一样的;世子说了;修路与修河工一样重要。这两样要是都修建好了;咱们全福建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仍然愿意报名的;一个时辰后;请乡亲们到四个城门外;我们会摆出案桌;一一登记造册!〃
〃怎么会是这样!害的老子这么着急忙慌的往这赶;却是这个结果!〃一大汉郁闷的发起了牢骚。
〃哎;我觉得你说的不对。世子这也是好心要赈济灾民。咱们仙游受灾的人家可是不少;大批的难民可就在城门外。这下他们也是有救了。知道吗;公主坊已经联合官府在城门外开起粥厂了!〃旁边的瘦高个摆摆手说道。
〃不错;不就是工钱降了嘛;这公主坊本来就要不了这么多人;世子再厉害;让他养这么多人也已经很费劲了!我觉着;还是先去城门口候着去;说不定以后咱就被哪个管事的给看上了;这叫那个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
〃好;赶紧走;若是实在没选上;再去路政公司;他们给的工钱也不错;还免费供一顿午饭;家里的口粮可是不多了;必须去做工去!〃
受灾各府各县就这样迅速的忙活起来;几十处公主坊里里外外的活伙计;护卫都累的够呛;幸亏有着福州未来学堂培养出来的精英行政人才帮应着;不然;一下子管理这么多的事情;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沿海三府十二个县;受灾都比较严重;在各路政公司与公主坊的协作下;大部分的灾民便有了活计;然后被安置下来。现在各地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如此大规模的修路修河工;并没用足够的水泥供应;事实上;连工程的三分之一都够不上。没得法;耿精忠只得让招来的人;去开山挖石;全部用石头来筑桥铺路。
…………………………………
福建这边耿精忠忙的是焦头难额;吕宋岛这边王石善也同样是着急万分。根据耿精忠送来的信息;王石善知道福建在此刻真的是缺粮了。福建本来就不是产粮大省;风调雨顺时节;所产的粮食也不够全福建百姓消耗。每年都需要从江西广东购进不少的粮食;现在遇上了一场大灾;福建粮食必定短缺;以世子的心性;绝对也会大力赈灾。
可是赈灾就得需要粮食;否则就是每人发上一锭大金元宝;那也不能当饭吃。王石善一接到耿精忠的信;便立刻派人前往吕宋岛各华人领袖的庄园里;许诺出一堆的优惠条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赶快筹集到大量的粮食;然后返回福建。
吕宋岛的确算是个宝岛;丝毫不比台湾岛差;从某些地方来说;还远远强于台湾岛。这吕宋岛上的耕地面积就不是台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