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斩邪-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士就不同了,他降服狼妖,那是将其奴役的,视作护山神兽,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更重要的是陈三郎乃是仕途中人,清誉举足轻重。

    其实陈三郎也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过在他看来,人有好坏,妖族亦然。正邪之分,并非绝对。小龙女给予了他新生,蟹和雄平等则是赖以依仗的羽翼,并屡屡护卫家园亲人,忠心耿耿。

    如斯,怎能只将他们当做可利用的工具,用完就扔?

    忘恩负义之事,陈三郎却做不出来。

    “道士,你说的,我都明白……不说这个了,扩张之举暂且停下,休整以观其变。”

    打下偌大一片流域,惊动了河伯,事态已不同。毫无疑问,很快这个消息便会传到蟒大统领那里去了。

    对外扩张,陈三郎要的是钱财资源,小龙女要的是香火,本是一举两得之事。那么目前看来,这个目标已然达成。

    这么多年来,那些河神盘踞的流域,收刮信徒的钱财可真不少,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箱子装起来,沉在水底不见天日,白白长锈,甚至腐烂。当然,也有一些被河神到世间游玩的时候用掉,但只是少数的。

    现在好了,全搬了出来,折现流通,发挥作用。

    钱财源源不断,村坞建设的进度大幅度加快。正所谓有钱好办事,又增请了一批工人来帮忙。

    县尊大人新上任就大兴土木,或会招惹非议。不过想到陈三郎是新科状元郎,衣锦还乡,那么兴建家族基业也就无可厚非。而且人家建设,不劳民伤财,你有甚可指责的?

    开始之际,市井间有流言,说去帮县尊起房子,工钱没得拿――这样的事情甚为常见,地主豪强,无论长工短工,给他们做事就别想讨好,能吃顿饱饭就不错了。

    所以很多人信以为真,被请去干活的,都是愁眉苦脸。

    然而三天下来,所有人都乐开了花,何解?

    原因无它,这三天下来,工地开饭,顿顿都是香喷喷的白大米饭,管饱;还有菜蔬,晚饭还有大片的肉。

    这等待遇闻所未闻。

    泾县隶属江南,虽然乃是富庶之地。但底下层的百姓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不乏穷苦人家。一个月也就能吃上那么几顿肉,还是零碎的肉。而如今来帮陈县令做工,吃得如此之好,简直像是天上掉馅饼。

    让众人乐开怀的不光是饮食好,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工钱天天发!

    这又是一项前所未闻的规矩。

    工钱结算,一般都是能拖则拖,最后能发放清楚,克扣少些就谢天谢地了。陈三郎倒好,不但不克扣丝毫,还每天收工后发放,绝不拖延。

    众人听说,伙食工钱的规矩都是陈县令亲手下令制定的。对此,执行负责人周何之曾进言,说不必如此慷慨。

    这是出于省钱的立场,别小看一顿饭一片肉一文钱,当基数大了,每天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能抠下一点,积沙成塔,就颇为可观。

    杨老先生也劝过。

    然而陈三郎不为所动,亲笔手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笔墨酣畅,悬挂在县衙之上,以为警醒。

    此书传出,与《岳阳楼记》中的论点相照应,在士林文坛上成为美谈。一时间,名声铿然,民望如流。

    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实干验证。传扬出去,许多人都眼巴巴跑来,希望能干上活。又有不少人士来投,要做门客幕僚。

    聚人,便是如此。

    别说什么情投意合,一照面就烧黄纸斩鸡头,结义兄弟。那都是,演义居多。别人来投,一定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发展前景,有没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有没有容人之量……

    诸多因素集合,就决定你最后能成多大的事。

    当然,每个人都需要有成长的过程,这就是后面的事了。

    ……

    南阳府,一座庭院中。

    午后,日头有点火辣,在树荫下,莫轩意正在翻阅一份情报。情报上所写的,都是关于泾县那边的情景,关于陈三郎的近况。

    看完,他手指在石案上轻轻敲着,喃喃道:“这位状元郎,倒非死读书的书呆子。之前看他的科举文章,笔锋太露,太刚易折,本来以为就是书生意气,不足为患。现在看来,却有点门道。”

    空谈误国,俗话有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因此一向以来,他都不大看得起读书人。然而如今看陈三郎新官上任,做事,一件件,果断利索,很有气魄;而且思路分明,不受左右干扰。

    “只是他哪儿来那么多钱?”

    莫轩意感到疑惑,他可是打听得清楚,陈三郎不过出身寒门,底蕴浅得很,根本没有那么多财力耗费。

    “也罢,明天就去泾县看一看吧。”

    想着,眼皮合下,静坐养气。
………………………………

第两百零六章:围城而居,冢中枯骨

(求订阅,求自动订阅!)

    为官者,不谋私利,便是境界。

    陈三郎新官上任,大兴土木,堵住别人嘴的最好办法便是不劳民伤财,而是借此增加民众福利,把工人的待遇弄好,落实了,比什么都强。

    见贤思齐,民心却最为实际。

    待遇好,众人劳动积极性高涨,齐心合力,争着表现――因为周何之说了,但凡表现出色者,便能获得留在陈家庄干长工的机会。

    这个机会无论对工匠,而或对纯劳力而言,都有不小的诱惑力。对于他们来说,去哪儿做工不是做?关键得遇见个好主人。陈三郎贵为一县之尊,性格温和大方,懂体恤民心,这样的好人家打着灯笼难找。

    工作热情高,建设速度大幅度提升,村坞基业雏形慢慢形成起来。被人见着,不由大感惊叹:好大一座庄子!

    当初陈三郎选择地方,可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算过的。依山傍水,来龙去脉,可攻可守。

    水者,有小龙女一脉坐镇,虾兵蟹将,兵强将勇,堪比一队精锐之师――兵甲出政权,铁一般道理。当下陈三郎只是个七品县令,虽然有着皇命,有着天子赐剑,但只能威慑一般人。当战乱起,圣旨宝剑就毫无用处了。

    县令掌握一县政事,可手底下人手着实少得可怜。两班衙役,一队游兵散勇,这么点战力不说行军打仗,就是碰到强悍的山贼,都够吃一壶的了。

    陈三郎不是不想练兵,但一来无名无分,被人揭发,就是养私兵的死罪;二来养兵可比种田搞建设要艰难得多,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或有所成;第三,现在他也没有这方面的将才。

    故而为今之计,只能依靠逍遥富道的道兵,以及小龙女他们。

    山者,便是看逍遥富道的了。他视逍遥观为家,已与陈三郎成为同一战壕。因此不惜下血本,耗费心神法力,将偌大一片地方,设下禁制阵法。可以说,范围内一草一木,都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融成一体,阵法生成,发挥作用。

    陈家庄规划占地极大,足有十多亩,其中划分成三大区域,一个是主人府,住着陈三郎和家眷;一个是陈家族学,分成许多个学科庭院;还有一块便是房舍住宅区。

    至于其他马厩铁匠铺粮仓等,一应俱全,不在话下。

    到了这个时候,周何之才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初陈三郎描绘蓝图时的雄心壮志。

    这哪里是建立一个村庄?简直是在建造一座城池。

    当然,比起真正的雄城,陈家庄就显得袖珍得多,但用来承载家族传承,却是绰绰有余,足以屹立漫长岁月。

    这么坚固宽敞的庄子,让人见着,便觉得心里踏实,有归属感。

    “这里,也是我的家了!”

    周何之热泪盈眶,当初他迫于生计,下定决心跟随陈三郎,背乡离井。现在看见村坞一点点被建起来,那般幸福满足感填满心间。

    杨老先生同样激动,他未曾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参与这么一个浩大工程,就是按照陈三郎的要求来做,特费钱。

    能不费钱嘛,主体全部是采石为砖,大长条,每块足有上吨重。砌起来,缝隙灌注石灰、糯米浆,堪称奢侈。

    然而不得不说,这样砌成的石墙坚不可摧,固若金汤,不怕风雨沧桑,能耐岁月腐蚀。

    在其中,还有一个插曲,就是采石运石那方面的工作,本来极为困难艰辛,人力耗损繁杂。然而一夜之间,石头便堆满在地上。

    这般事情,令人咄咄称奇。

    有传言说,是逍遥观的主持出手了,作法请来黄巾力士,他们都是神灵下凡,力大无穷,采石毫不费劲。

    这个传言极富鬼神色彩,事实上也差不多。毕竟这么高的要求,单凭人力很难完成,所以陈三郎让道兵出手。反正有逍遥富道当挡箭牌,同时还能增加道士的高人风范。

    “活神仙!”

    很多信众到了逍遥观上香,都是这般敬仰。

    陈三郎兴土木,刷名望,聚人心,王朝内自然有上书弹劾者。不过这些奏折统统泥牛入海,不见回音。

    朝野上下,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皇帝这是故意放纵,放手让陈三郎去干的了。

    但放任不代表支持,除了一封圣旨一把宝剑外,皇帝别无表示。在他心目中,陈三郎便是其随手放置到棋盘上的一着闲棋,一个卒子。至于这个卒子最后能否存活,能走到哪一步 ,关键得看他自己的努力和造化。

    也许这样的棋子,不仅在扬州,在别的州域也有。

    不过那些,陈三郎自是管不上了。

    “最多三个月,村坞便差不多正式落成。”

    陈三郎吐了口气。

    这段时日,稻田成熟,开始收割。今季丰收,晒干清理后,黄灿灿的稻谷装在袋子,一包包地运进粮仓中,真让人心情喜悦。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半点不假。

    在农业为主导的古代,粮食比金钱还要重要。

    在此期间,周分曹也曾来看过三回,不发一言,心情复杂。其实在他心底深处,还是有点抵触反对陈三郎如此张扬地建造家族基业的。他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铺张浪费,却也隐隐揣测到一些陈三郎的真实用意:聚人,没有一个稳定坚固的根据点,很难聚拢人心。

    你连一个安定的地方都没有,叫人怎么跟随?东跑西跑,惶惶然若丧家之犬,能有多少号召力?

    别看陈三郎现在是泾县县令,但泾县县城并不能被看做是他的根据地。因为一纸调令,他就得换别的地方去当官了。

    家族基业不同,它扎根于乡土,除非遭遇巨大的动荡变动,否则都不会迁徙。

    作为过来人,周分曹也明白陈三郎内心的焦虑不安,需要寻求一个安全可靠的据点,步步为营。

    只是,当真有天下崩乱的那一天,大厦将倾,一个家族基业能抵挡得住?

    周分曹表示怀疑。

    也仅是怀疑而已,陈三郎做事干净利索,不为己利,不劳民伤财,周分曹也挑不出任何毛病来,自然无话可说。

    唯一要诟病的,大概便是陈三郎这个县令当得太潇洒,完全是甩手掌柜,身为主薄的周分曹事实上是代县令了。其实小小县城,事情也并不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