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天下枭雄-第5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把女儿搂住怀中,又问她,“去见过丹阳公主了?你小时候还和她一齐玩过雪,你不记得了吗?”

“爹爹!”

杨冰眨了眨眼笑道:“两岁的事情我还能记得吗?”

杨元庆呵呵笑了起来,“是爹爹糊涂了,不过她只比你大三岁,你可以去找她玩,一起读书、绣花之类。”

“可是....我该叫她什么?叫她公主,还是叫阿姑?”杨冰脸上有点为难,这个问题让她苦恼了一个时辰。

“叫小姨吧!她是你三娘的妹妹。”

这时,出尘送尤夫人回来,她见女儿在父亲的怀中撒娇,会心地笑了起来,这是她最愿意看到的一幕,丈夫对女儿的疼爱。

“冰儿,功课做好了吗?”

杨冰一吐舌头道:“还没有呢!我听说爹爹来了,就来跑来找爹爹。”

杨元庆疼爱地拍拍她的后脑勺,“去吧!把功课做完,晚上爹爹看你写字,你娘说你的字写得很好。”

“我先去了!”杨冰一蹦一跳快步出去了。

杨元庆望着女儿可爱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

“元庆,你笑什么?”出尘坐下来问他道。

“我一直以为女儿已长成大姑娘了,可现在才忽然发现,她其实还是一个孩子。”

“她本来就是孩子。只不过长得高一点,不过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走路已经不蹦跳了。”

“嗯!那时你已经会牵我手了。”杨元庆语气里带着一丝调侃地笑意。

“我不是从小就牵你的手吗?”

出尘忽然反应过来丈夫语气中的调笑之意,她又气又急,伸手便向他头上敲去,“你这个死牛头,又在调笑我!”

出尘动作极快,杨元庆却轻轻一闪,她便敲了个空。

出尘顿时泄了气,以前她敲元庆的头,元庆从来躲不开,百敲百中。可现在.....她轻轻叹了口气。自己身处安逸之中,身手已经大不如前了。

“难道你还想去做江淮女侠?”杨元庆明白妻子叹息之意。

出尘摇摇头,又叹息道:“前十年是一个女儿把我绑住,后十年又是一个儿子把我绑住,现在又加一条王妃的绳索。你听说过有王妃女侠吗?”出尘白了他一眼。

杨元庆呵呵一笑,便将话题转了回来,“我问你,你现在还对吴兴沈家耿耿于怀吗?”

出尘明白丈夫的心思,是想拉拢吴兴沈家,她毫不犹豫道:“你可以说我心胸狭窄,也可以说我不顾大局,但我就是忘不了当年沈家对我和娘的羞辱,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接见吴兴沈家,我也不会阻拦你,但我肯定不会见他们,更不会承认他们是我的所谓‘娘家’,元庆,请你的理解我的心情。”

杨元庆知道出尘内心刚毅。恩怨分明,她若憎恨一个人,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若想说服她认吴兴沈氏为娘家,恐怕真的办不到。

无奈,他只得又问:“如果敦煌沈家一支返回吴兴呢?”

出尘默然,敦煌沈家那边是她的亲舅舅,她却不能不承认,半晌,她叹了口气,“元庆,我们暂且先不谈此事好吗?”

.......

尤夫人回到了自己府中,她的府第位于城南,占地约十亩,这是杨元庆赏给她儿子沈光的住宅,沈光大部分时间都在军中,家里只有老两口住在一起,沈光已经在江都城成婚,妻儿在丹阳郡,暂时还没有过来。

她的丈夫沈君道原是陈朝吏部侍郎,陈朝灭亡后被押进长安定居,后来做了太子杨勇的学士,继而转为汉王杨谅的府掾,杨谅造反失败后,沈君道被彻底从官场除名。

沈君道是两个多月前才从长安来到太原,被杨元庆任命为刑部侍郎,他年近六十岁才重入仕途,沈君道很珍惜这个职务,也格外卖力,他这段时间一直忙于修订开皇律,去除了不少严刑峻法,颇得紫微阁赞誉。

此时,沈君道正在家中陪同从江南过来的族兄沈柏,这也是沈氏家族目前的家主。

沈柏六十余岁,长得清瘦严峻,和所有家族一样,沈家也在寻找着家族的未来,尽管西梁萧铣几次派人请沈家子弟去梁朝出仕,但都被沈柏婉拒了,他心中清楚,有了隋朝统一天下的基础,南方迟早会被北方统一,梁朝撑不了多少年。

他的目光便落到了北方三大正统政权上,唐朝虽然强大,有关陇贵族的全力支持,但关陇贵族对江南士族同样很排斥,这一点他们沈家是深有体会了,而洛阳南隋连粮食都解决不了,虽然叫正统,却是苟延残喘,难以长久。

他的目光最后锁定了北隋太原,沈氏家族在这个朝廷内混得不错,有沈君道父子,还是杨元庆的心腹沈春,更重要是,杨元庆的侧妃就是沈家的外孙女,这就意味着,沈家或许能走外戚这条捷径。

沈柏思之良久,正好听说北隋准备举行科举,他遂下定了决心,带着几名最优秀的沈家年轻子弟来太原参加秋试。

沈柏正在和族弟沈君道谈话,管家在门外禀报,“老爷,夫人回来了。”

沈柏和沈君道精神同时一振。

卷十五 风起云涌河东道 第四十章 轩然大波

很快,尤夫人老进了客房,看着她并不兴奋的表情,沈柏的心微微向下沉了,他感觉到了不妙。

“夫人,怎么样?”沈君道焦急地问道。

尤夫人坐了下来,婷喝了。茶,不紧不慢道:“事情有失望,但也有希望,你们想先听什么?”

“先说说失望吧!”沈柏有些不安道。

“失望就是张良娣不肯见家主我看得出她不愿意原谅沈家……”

沈柏和沈君道对望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沈柏更是掩饰不住心中的沮丧,他为过去的事情而懊悔,他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年前那个倔强的小娘,今天竟然成了楚王的妃子,将来或许还会成为贵妃,他为过去的一点蝇头小利付出了今天沉重的代价。

沈君道又急忙问:“那希望是什么?”

“希望就是我同时也遇到了楚王,楚王对沈家很有兴趣。”

沈柏精神一振,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幼稚的错误,张良娣或许会为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但杨元庆不会,杨元庆将来若想取江南,那么沈家就会是他的一个大助力,这种情况下,张良娣的态度就不重要了,沈家又不是孤门小户,沈家有巨大的利用价值,杨元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沈家。

想到这,沈柏的心中又兴奋起来,连忙问:“那楚王还说什么?”

“后来就暂时没有说什么,我随后就走了,不过我耳以告诉家主,应该就在这几天,楚王一定会接见家主。”

沈柏心中已经完全敞亮了,他心中的沮丧在此刻被一扫而空,他站起身深施一礼,“今天多谢贤弟和弟妹,沈柏感激不尽。”

沈君道笑着摆摆手,“这是为了沈家为家族尽点力,这是我应该做的事,家主不必客气。”

太原国子学位于城南,是一座占地约两百亩的学府有三千多士子在这军读书,也是北隋王朝的最高学府,是河东地区与裴学及王学齐名的三大学府之一。

由于国子学实行推荐制,寒门子弟几乎无望进入国子学读书,里面的学子大多是官员和河东各郡望族的子弟,使名门望族子弟享受先天的教育优势。

这也是九品中正制度一种强大的惯性体现,隋唐两朝的统治者虽然想利用科举来打破被门阀垄断的官员选拔,但隋唐的林举制度并没有动摇到九品中正制度的根基那就是门阀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事实上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大部分士子依然是名门望族子弟科举只不过略略为寒门子弟开启了一条门缝。

可就是这条开启的门缝也遭遇了门阀子弟的强烈反对。

临近中午时分,国子学早课已经结束,十几名生徒正坐在一起聊天,这次秋试,国子学内近三成的生徒都要参加,这十几名生徒也是其中的参加者,这十几人有的是官员子弟,有的是从各郡来的望族子弟也就是小名门,比不上裴、王等郡望,但在本乡本县也算是大族。

“听说有两万多人参加秋试但只录取两百人,一百个人才取一人,我们这些人有希望吗?”一名长得高胖的生徒抱怨道。

另一名来自上党郡的生徒也叹息道:“当初为了进国子学读书,我们家主费劲心机找了太守的关系,才得到两个名额,原以为进了国子学就能稳做官,可最后还是和那些拿锄头的乡巴佬一样参加考试,那我读这个国子学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隋朝的国子学也是可以推荐做官的,像杜如晦,他不就是在国子学读书,得到推荐后进入吏部备选吗?可现在可好,一刀切,全部去参加科举,读这个国子学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话不能这么说,那些拿锄头的乡巴佬能像你一样听大儒讲课吗?他们对经义的理解可能正确吗?就算他们寒窗十年,没有门路,没有关系,最后还不是一样落榜?”

“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来自上党郡的生徒嗤笑一声道:“一共就两百个名额,你以为国子学能得几个,光裴学和王学的子弟生徒就有两千人之多,他们分还不够呢!我们算什么,和那些寒门子弟又有什么区别,听说这次主考是王通,有他最后审卷,我估计被录取人中一半都是王学子弟。”

“不可能吧!不是说主考官没定吗?杨元庆今天上午才回来,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定下主考,再说裴家也不会同意让王通做主考。”

“这个只是传言,主考官确实没有定下来,好了,不说了,大家凑份子去进士楼喝酒去。

十几名士子兴致盎然,一人凑一点钱,浩浩荡荡向进士酒楼而去。

进士酒楼在太原久负盛名,是读书人最喜欢去吃饭喝酒之地,一时图它的名头,其次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消息,因此北隋朝廷宣布将举行科举近两个月来,每天这里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进士酒楼离国子学并不远,出大门走几百步便到,但它离王氏家学更近,此时正是中午时分,酒肆内挤满了前来吃饭喝酒的士子,几乎一半都是王氏家学的子弟,其余是国子学的生徒,还有来自各地的名门子弟,甚至还有十几名出身寒门的子弟,从衣着上便可以看出来,穿着布衣,头戴葛巾,点的酒菜也是最便宜,他们躲在一个角落里,占据了两张桌子,一边喝酒,一边竖着耳朵听王学子弟们的高谈阔论,确实,还有三天便考试了,能不能得到一点试题的消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十几名国子学的生徒走进酒楼,他们找了一圈,才终于在二楼的一个角落找到空位,十几人纷纷坐下,呼唤伙计上前点酒要菜。

酒楼格外热闹,有人在低声窃语,有人却在高声喧哗,在来自河东、河北的各郡士子中,以太原王氏家学学子表现得最为活跃,王学子第并不全是王氏弟子,大部分都不姓王,他们只是在王氏家学里读书,打上王氏家学的烙印,这对将来他们的仕途或者商途都大有好处,河东郡很多官员都是出身王氏家学,他们都会关照同是王氏家学的后辈子弟,这种现象在裴氏家学也一样。

只是科举在北都太原举行,王氏家学学子们相应的也就多了几分心理优势。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内幕消息,这次所有录取人中,我们王学肯定是人数第一,至少要占一半以上,不可能做到公平录取。”

一名王学子弟声音格外大,引U了整个二楼士子的注意,或许是这个话题太敏感的缘故,整个二楼里一下子都安静下私

这时,坐在窗前一名裴氏子弟‘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