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踏天无痕-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海与天机学宫投附阉党,所组建龙骧大营编在宿卫军之下,自然是隶属于内廷,此番在天水郡境北部连连获捷,对他们而言,实在谈不上什么好的消息,但也幸亏想到调停一策,能迁贺兰剑宗入秦潼山,压制天机学宫,要不然,百年之后,天机学宫真正根深蒂固起来,才是真正的大患啊。
  想比较之下,阉党虽然势大,但依附于帝君,也就能在帝君崩逝之前,多造几年的乱而已。
  董畴默默注视着屠缺沉思的表情,也不说话,只是默默的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斜月沉沉,由于贺兰剑宗还在负隅顽抗,所以鹤川郡还在实施宵禁,大街小巷一片静寂,不时有甲卒手持火把来往巡逻,惹得一阵狗叫声,只有太尉府内还在喧闹,乐声悠然,传出很远很远,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此时正值太平盛世呢。
  ……
  昨夜欢颜笑谈,待次日贺兰剑宗代表、鹤翔军都护将军、鹤川郡牧黄培义,亲自率部将进城谈判,进入鹤川城郡牧府,郡牧府内的气氛就陡然一变,顿时间又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屠缺、赵忠、姚文瑾进入鹤川城之前,燕京就有文函传到董氏及贺兰剑宗的手里,都有传告调停之事。
  无论是董畴亲自出面在鹤川郡牧府礼遇屠赵姚三人,还是黄培义亲自走出来贺兰山,走入令他羞愧、痛苦不堪的鹤川城,都说明双方都是有意接受朝廷的调停。
  贺兰山天地绝险,又乃贺兰剑宗根本所在,数千年所炼制的护山大阵,绝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河西军要强攻上去,伤亡必然不小,要是不攻下贺兰山,肘腋始终是一个祸害,令人昼夜难眠。
  而对黄氏主导的贺兰剑宗而言,数十万残族、残军仓促退到贺兰山里,在河西军战禽营的封锁下,他们保能困守有防御大阵遮护的几座主峰,因而缺衣少食,日子十分的困苦;更为关键的是内部人心惶惶,廉永亮、华彦铭等宗门耆老的降敌,对士气的打击更为惨烈。
  此外,此时在燕京担任天枢副使的谢觉源,本身就是与黄岐玮并尊的贺兰剑宗太上长老,此次河西大军悍然攻陷鹤川岭,将战火烧遍鹤川郡,又兵围贺兰山,谢觉源及其诸多弟子在燕京竟然悄无声息,这无疑更令困守贺兰山的贺兰剑宗弟子绝望。
  两边都有接受朝廷调停的意愿,但说到停战的条件,却又争执不休。
  黄培义走进郡牧府时,甚至还有希望朝廷能站出来主持公道的幻想,看到董畴以及河西一干文臣武将,就怒从心头来,忍不住怒斥河西军暴虐攻伐鹤川,令生民涂炭……
  董畴也是一改昨夜的温顺贤良,针锋相对、言辞凶厉的喝斥黄培义:
  “自家父受命牧守河西,数十年来,我河西为诸郡在西北的屏藩,北抵妖蛮、西拒羌胡,勤王护国,一刻不曾敢有懈怠。想想你黄氏,世守鹤川郡,又有什么功劳,偏偏在鹤川郡境内搞众叛亲离不说,还屡屡挑衅于河西,河西若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天下皆以为我河西软弱可欺。黄牧君,你扪心自问,河西何苦兴师动众,伐罪于鹤川?而战事开启之后,即便偶伤民众,也是黄氏之过、之罪。”
  明知道董畴这番话是强词夺理,黄培义却难以反驳,气得脸色铁青。
  屠缺这时候却只能站出来安抚双方,说道:“事已至此,多争无益,我们还是多着眼于现在,商量停战之事,不要再擅自兵戈、有伤天了。圣上他在燕京,也不希望看到局面糜烂下去,徒令异族蛮夷耻笑。”
  “停战可以,黄氏及贺兰剑宗诸阀,需要就地解除所有的将卒兵勇,交出所有的战械、兵甲、库藏、灵剑、符宝、阵器,可率亲族撤出鹤川郡,我董族自会派兵护送他们离去。”董畴狮子大开口,直接开出条件。
  “胡扯,我贺兰剑宗有十万弟子、百万甲卒,董氏竟然还存在妄想,想要我十万弟子、百万甲卒束手就擒?请出兵贺兰山、一决胜负吧。”黄培义寸步不让地说道。
  “黄侯,何必再说这样的意气话。”屠缺苦笑劝道。
  “要我黄族停战也可,请河西军撤出鹤川岭再说。”黄培义说道。
  “黄族有能耐,大可以亲自请我们离开呀。”董畴冷笑道。
  董畴、黄培义直接唇枪舌剑,争执起来,两边属臣部将反而闲下来,只是眦牙怒目相视,争个气场而已。
  赵忠也是在一旁冷眼看着他们两人做戏,也不说什么话。
  “董世兄,可否听我一言!”看着局面僵住了,姚文瑾一阵气恼,站出来沉声问道。
  姚文瑾也是调停使臣之一,他要说话,自然无人能挡。
  “姚大人,请言。”董畴说道。
  “自圣上抱恙以来,受奸佞之臣谄弄,令大燕境内纷争不断,兵戈不止,致使河阳、历川、蓟阳十数郡生灵涂炭,民十不存一,已经可以说是大劫之年、大难之年。想当初我大燕建国之时,高祖曾与诸阀约定共掌诸郡,我想,诸阀应该也有一分共济天下的责任在。但在这大劫之年、大难之年,董氏擅起兵戈,攻伐鹤川,致百万军死伤,可称得上担当共济天下的责任?”
  姚文瑾的话极不客气,目光犀利的盯住董畴的眼睛。
  董畴脸色大变,不悦地问道:“姚兄何出此言?”
  屠缺、赵忠也是微微色变,没想到姚文瑾这时候突然对董畴发难。
  当然,赵忠是感到意外,但巴不得董畴一巴掌将姚文瑾拍死,报了他昨夜受嘲弄的仇恨。
  黄培义以为姚文瑾出言相助,待要上前,一起声讨董族之罪,却不想姚文瑾话锋一转,紧接着朝他质问过来:“黄氏一族,受封于鹤川,然而这些年,排斥异议,致使受河西军攻伐之时,众叛亲离,你们可有反思已过,可称得上担当起共济天下的责任?今日之败,难道不是你黄氏咎由自取?”
  黄培义脸色也是大变,被姚文瑾这话堵得心口发慌,恨不得一剑将这厮戳死。
  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让姚文瑾这么一来,搅得僵冷下来,董畴、黄培义都退回各自的长案之后,气哼哼都不再说话。
  屠缺没想到姚文瑾这么一搅局,竟然令场面冷静下来了,再上前和缓说道:“文瑾说得太严厉了些,当然,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事了,帝君也下旨不追究前过,还是讨论当下停战之事。”
  “当下之事,还有什么好议论的,”姚文瑾对私斗不已、搞得边郡民不聊生、又野心勃勃的黄董两族皆是痛恨,都不给什么好脸色,说道,“鹤翔军将卒皆征自鹤川郡民,郡民安土重迁,我等没有理由强迫他们背井离乡,当解甲归甲,以事耕种。黄氏等族,奉帝旨东迁秦潼野孤岭、黄麋原,董氏岂有理由阻挡?”
  “姚大人这话说得倒是在理。”既然姚文瑾将两边都得罪了,赵忠往董畴、黄培义两人看去,问道,“你们有什么意见?”


第391章 来信
  潼口城一战,各部也都有不小伤亡,将卒疲累不堪,兼之重弩弹耗尽,将卒也难以继续北进作战,看到北面的妖蛮大军没有动静,陈海便令诸部将卒回到潼口城休整。
  陈海与诸将在潼口城渡过年节,时间悠然便到益天帝八十年,与河西、雍郡联络,妖蛮主力在断龙岭、斩马岭等地都受不小的挫折,来想距离大地回暖就剩不到一个月时间,妖蛮战兵在此之前,也没有宽裕的时间再来侵袭潼口,陈立便令吴蒙、周钧、鹤婆婆等人率第四、第五大营及战禽营驻守潼口城,一方面防备北面妖蛮小股战力的动静,一方面促进两万多辅兵、民勇继续修筑潼口城,他则率扈卫营,护送天水郡兵以及万余伤卒,返回横山城。
  苍羽灵鹰飞入万丈高空,监视雁荡原方圆百余里的动静,能看到在积雪如素的大地上,龙骧军、天水郡兵蜿蜒如龙。
  乘赤狻战兽而行的陈海,望着银装素裹的大地,心里也是一片豪情。
  昔日他也曾执掌过精锐战兵,但是那时他只有指挥权,绝不会像眼前的这部精兵,在未来罗刹血魔入侵之时,将是他能直接调用的精锐战力。
  北方战事已休,兼之南返有大量的伤病相随,就没有刻意的急行军。
  兵马到第四天的黄昏之时,才到了横山城下。
  横山城内的民众虽然不多,但也早早出城来迎,看到身装战甲的将卒来归,万余深受蛮妖袭扰侵夺之苦的边民,皆伏地跪拜。
  陈海坐在赤狻骑兽宽厚的绒鞍上,看着道侧跪地的边民,心里则想,他们要是知道,未来将有更恐怖、更灭绝的灾难等着他们,他们还会如此的欣喜吗?
  看边民夹道相迎都热血沸腾的吴蕴乔、吴景林、刘纯等人,看陈海一脸淡漠的样子,心里皆想,莫非此人天生铁石心肠?
  陈海刚从驻营回到简单修葺的都尉府,凑巧赵山携带舅父陈烈的信函,从鹤川望曦赶到横山城来。
  陈海经年四处奔波,心机用尽,饶是他心志坚毅,也难免会有一些疲乏。
  没想到回到横山城,能见到故人,也是喜出望外,连忙传膳,准备宴请赵山及天水郡诸将。
  陈海回后宅,卸去甲胄,换上青袍便装,收拾了一下心情,便与苏绫往宴请诸将的偏厅走去。
  苏绫是妾非妻,照理来说没有资格登堂入室,但陈海没有那么多的计究。只是苏绫守着本分,仅仅是答应坐在陈海身侧侍酒,也不会专坐一席,毕竟都尉府的部将属吏,乃至旧故赵山都不会说什么,但宴席上有廖云奎、吴景印、吴景林、刘纯、吴蕴乔等天水郡将领及华阳宗的弟子,她也不能太随便了。
  赵山看着潇洒肆意的陈海,心中想起昔年那个被从溅云崖驱赶下山的瘦弱少年,顿时感慨万千。
  宴席中,赵山又将这次屠缺、赵忠、姚文瑾到鹤川郡调停之事的细节,给陈海娓娓道来。
  “……调停之事原本陷入僵局,却不想姚公站出来朝黄、董二族一番痛斥,世子、黄培义以及当时在郡牧府的诸多人物,一时间都脸色大变,却又被姚公训斥得哑口无言。双方纠缠几天,又经太尉与少府监丞的撮合,最终谈妥的条件,竟然都是姚公当时所言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黄氏怕河西出尔反尔,请求武藏军及天水郡各出五千精锐护送,这事大体就如此定了下来。我过来时,听得屠太尉、赵监丞以及姚公,都去贺兰山主峰,监管贺兰剑宗拆除护山大阵了……”
  赵山这些年来对河西已经不剩多少好感,只是对老主人陈烈忠心耿耿,才留在河西,他话语间对这事多少有些幸灾乐祸,但姚文瑾怎么说都是陈海的族中长辈,赵山还以“姚公”相称。
  廖云奎、吴景印等人,先前只是收到消息得知了调停的结果,没想到内中还有这样的曲折,心想姚文瑾年过五旬就修成道丹,在姚氏都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没想到竟然还如此的愤世疾俗。
  然而贺兰剑宗东迁秦潼山北麓的野孤岭,将对天机学宫构成极大的压力,兼之陈海毕竟要算是姚氏子弟,他们即便想笑姚文瑾这人有趣,也不会当着陈海的面笑出来。
  房奚俨听到赵山说姚文瑾曾在鹤川郡牧府,暗笑赵忠乃不通男女之情的阉人,物伤其类,心里也隐隐的不痛快。
  陈海暂时将诸多烦心事抛之脑头,举杯朝廖云奎祝酒道:“龙骧大营将卒已赴横山数月,亏得廖都尉、景林、景印诸兄的鼎立攘助,又有房大人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