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幻灭。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从前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 
  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 
  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 
  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 
  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 
  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 
  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 
  萧条徐泗空。 
  李白诗鉴赏 
  这是李白途经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寄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 
  诗起句“虎啸”二字是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宕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破产不为家”五字,表明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非同寻常的人物。 
  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化为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急忙“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已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将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以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平衍。 
  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诗人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将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为何“怀古钦英风”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此两句,句法类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承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下句偏偏越过张子房,说见不到张子房之师黄石公。言下之意是:当代并非没有象张良那样具有英风的人,而是没有象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委婉曲折地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谁说“萧条徐泗空” ,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    
  望鹦鹉洲悲祢衡 
  李白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 
  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大约作于乾元二年(759) 
  冬或上元元年(760)春。 
  鹦鹉洲在湖北汉阳的西南,是长江中的一个小洲。 
  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在曹操面前称赞他。曹操因被其辱,把他送与刘表。刘表又不能容,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鹦鹉洲由此而得名。 
  后来,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李白一生道路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经历与祢衡相似,因此,这时,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祢衡来了。 
  诗的前四句,首先刻画祢衡,叙述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勾勒出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留有才学之人,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写祢衡的名作《鹦鹉赋》,盛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多么令人痛惜啊!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将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想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痛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将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连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这首诗,前八句怀古,后八句抒概,表达了对祢衡的敬仰和哀惜,也抒发诗人心底怨愤难平之情。高步瀛评论此诗说:“此以正平(祢衡)自况,故极致悼惜,而沉痛语以骏快出之,自是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 
  这两点既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与李白相同之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 
  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 
  长歌怀旧游。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谢公亭位居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这里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处,今天每看到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思古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描绘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表现的是眼前令人“生愁”的寂寞。诗人融情于景,将自己怀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都融注于眼前景物中,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 
  “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涵盖古今了,但意犹未足,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今日的风光,但由于上联已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读者不难从这秀丽的景色中,感受到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仿佛依稀想见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达成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诗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象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类似,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却在唐律中带点古意。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而作。“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逝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 
  “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就是说“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寓于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亡后,别无他人,亦即“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之意。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而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象这种风神气概,就近似古诗,而与一般初唐律诗风格迥异。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李白诗鉴赏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 
  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倾谈,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