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胧子玫氖恰白员取薄!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 
  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 ,然后与实际情形比较 ,可称之为“推理对比 ”。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 “岂有此理”的感叹,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颇具艺术效果。 
  推理对比 ,早就有此传统 。《淮南子·说林训》说:“屠者藿羹,车者步行 ,陶者缺盆 ,匠者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这里就包含了推理对比。 
  这手法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如孟郊《织妇辞 》“如何 织纨素,自着蓝缕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都是表现用者不肯为,为 者不得用。宋张俞《蚕妇》云 :“昨日到城郭,归来 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历来脍 炙人口。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思索,也正在于采用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推理对比手法。表现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多用此手法 。《辛 苦吟》就用此法表现了食 、衣两方面的不合理情况。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 
  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奢侈;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富有想象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 
  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变化吧。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的境界。巧妙地使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可称之为“转化对比”。 
  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 
  转化对比也是传统的对比手法 ,“沧海桑田”是 自然界的转化对比,经常被用来说明古今人事转化的对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则是直接表现古今人事的转化:“吴宫花草”变为“ 幽径 ”,“晋代衣冠”成了“古丘”,这也是一种转化对比。此诗通过想象中的转化,来构成转化对比,在艺术效果上使所表现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使抒发的感情惋转而又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里中女 
  于 濆  
  吾闻池中鱼, 
  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 
  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 
  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 
  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 
  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 
  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 
  满髻钗黄金。 
  于濆诗鉴赏 
  于濆是晚唐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不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揭露封建统治者罪行的诗篇,《里中女》就是其中的一首。“里中女”,“里”,野里,即穷乡僻壤的女子。 
  诗的开头,富于民歌比兴色彩。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 ”,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 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民歌经常重复咏唱。诗中“ 吾闻 ”、“不识”,重叠两次,音节优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五、六句中“苦机杼”扣“ 桑下女”,“鸣杵砧” 扣“华堂阴 ”,形成了鲜明对照,揭发了富贵人家与 桑下女截然不同的生活状况 。“ 机抒 ”,织布工具。 “杵砧”,捣衣工具。“苦机杼”的“ 苦”,反映了桑 下女那种“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 》)的辛勤情景,然而桑下女的劳动成果,却全给 富贵人家剥夺了去 。“鸣杵砧”的“鸣”字,既形象 地表现捣衣之声,又暗示富贵人家不养蚕 ,不织布, 反而遍身罗绮,有做不完的衣服。这是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晚唐时期,朝政日衰,国势日微,赋敛日重,劳动人民终年劳苦,不得温饱,而豪门贵族“缯帛如山积”(白居易《重赋 》),“衔杯吐不歇”(郑遨《伤 农 》)。“苦机杼”与“鸣杵砧”对照,正深刻地反映 了这种罪恶的社会现实。 
  以下是通过形象进行议论。作者以“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慨叹桑下女天生一对明亮的眼睛,但因为她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 。“明”字妙,突出了桑下女天真活泼、聪 明伶俐的神情。“只教”,一个转折,点出劳动妇女不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精致的工艺品,一生只见识过粗贱的饰物。 
  接着,以“越娃”(西施)“韩娥”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承接“双明眸 ”,并在“越娃”“韩娥”之上, 冠以“徒惜 ”,惜桑下女有西施之貌 ,而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 。“惜”而徒然,表明了作 者的无限感叹与无可奈何的心情。 
  “珠玉不到眼”两句,从字面看,并无难解之处。 
  “遂”字很重要,它将两个否定词“不”与“无”紧密联结起来,贯通上下文,以表明桑下女具有一颗纯洁而质朴的心,而这颗心又是“珠玉不到眼”使然的。 
  结尾两句,与“华堂”、“富家”照应,并与桑下女恰成对比,这是全诗精神的结穴处。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受宠幸,尚奢侈 。“满髻钗黄金 ”,“钗” 
  作动词用,是说赵飞燕发髻上插满了黄金制成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从何而来?美人“两片云,戴却数乡税”(郑遨《 富贵曲 》),不正是从千万个“桑下女” 
  式的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吗?作者不便说明当代,所以假托“赵飞燕”。纪昀认为,古人为诗,不废议论,只是“不着色相”而已。《里中女》就是这样。            
贯休诗鉴赏 
  生平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县)人。七岁出家,后云游四方,广事干谒。乾宁初年(894),谒吴越王钱鏐,献贺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钱鏐有称帝野心,要他把“十四州”易为“四十州 ”,然后方肯接见。他回答说:“州亦难添, 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遂拂袖而去。 
  天复中( 901…904 )入蜀,谒前蜀王王建,献诗道: “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故人称“得 得和尚”,王建礼遇之,赐号禅月大师。 
  工诗,其诗内容较广泛,有部分诗章颇能反映现实,鞭挞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像颇著名;兼工草书,时称“姜体”。 
  有《禅月集》,辑诗二十五卷。《全唐诗》编存其诗十二卷。 
  少年行 
  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 
  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 
  五帝三皇是何物! 
  贯休诗鉴赏 
  这首诗是贯休入蜀后的作品。前蜀王王建很赏识贯休的才华,每有雅会,必请贯休出席助兴。有一次,王建让贯休朗诵自己的近作,此时显宦贵戚们都在场,贯休有意要讽刺一下这帮子酒囊饭袋,便背诵了《公子行》三首。王建听罢拍案称绝,而贵戚们却如坐针毡,对他恨之入骨。 
  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无所成,只会吃喝玩乐的贵族子弟,对这些“公子”的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维妙维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公子”们的衣著、行为和神气。这些人过着极端腐败的寄生生活,却心安理得,趾高气扬,诗的后两句则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个侧面揭露了“公子”哥们的懒惰和愚昧无知。这些“锦绣其外,败絮其中”的“公子” 
  们不学无术已属可怜,而他们还要依仗家族的势力招摇过市,盛气凌人 ,这就使人感到可恶而又可憎了! 诗人嘲笑贵族“公子”的主旨,在于抨击唐代末年门阀制度的腐朽衰败。            
罗隐诗鉴赏 
  生平简介 
  罗隐(833—909),唐著名文学家 。本名横,字 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 ,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而返归故乡,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鏐 ,钱鏐很赏识他的才华 ,光启三年 (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终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 
  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言绝句,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罗隐诗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题 ,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 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 ”,本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 一场瑞雪即便能够促进来年庄稼的丰收,百姓的景况又会怎么样呢?他们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得到些许的改善吗?唐朝末年,沉重的赋税徭役把人民逼上了绝路,广大百姓的命运是不能以一场丰收来获得彻底改变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等诗句,就是黎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农民是没有任何美妙前景可以展望的,他们的前面处处是“饥寒交迫”和“死亡” 
  的路标,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飘缈的未来,而是严酷的现实!如何医治“眼前疮”才是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一场大雪的降落,给富人带来的自然是赏雪的雅兴,因为丰年是属于他们的;而对穷人来说,则不啻是降落了一场灾难。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暴风雪袭来的寒夜,他们无处栖身,就只能成为“冻死骨”而陈尸街头旷野。面对一场瑞雪,富者高兴贫者愁,这是多么悬殊的感情差别呵! 
  《雪》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