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 ,开怀畅饮 ,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 ,送别而不伤别 。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深切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 ,回应上文 “浩然”,前后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相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尽而收,从千里之外的 “江上”回到眼前 ,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功底的。            
崔珏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崔珏,字梦之,大中进士。官至侍御史。存诗一卷。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诗鉴赏 
  李商隐是一代才人。崔珏说他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而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鞭笞和对才人的叹惜。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不幸、怀才不遇的一生。 
  中间两联 ,承首联而写 “哭 ”。李商隐有《流 莺》诗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以 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 。崔诗“鸟啼花落人何在 ”,则用“鸟啼花落” 
  烘托成一幅伤感情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力,悲悼的意味更浓。 
  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逝世 。《庄 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足见其高 贵。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 。李商隐在科第失意时, 曾把排抑他的人比作嗜食腐鼠的鸱鸟 , 而自喻为鹓雏(《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竟未休”)。当时凤在,却无桐可栖 ,无竹可食 。如今竹死 ,桐枯,凤亡,就更令人悲切了。此句用字平易、 精审,可谓一哭三叹也。 
  “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折,步履维艰,这是喻示酿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要归之于抑制人材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一般人都为此深感悲愤 , 何况作为李商隐的旧交和知音呢? 
  “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春秋时,俞伯牙鼓琴 ,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 ,子期死后,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作者借此故事,十分真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结束时作者独运匠心,运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放开笔触 ,不说自己的悲哀 ,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世,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安慰亡友吗?这是诗人自慰吗?其实都不是。李商隐贫困潦倒,郁闷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安可期 ?因此说, 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 
  撼动人心的悲恸 ,是对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这首诗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 ,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强烈, 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量,诗篇感染力就愈深刻。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 
  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 
  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 
  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 
  笑指中流羡尔归。 
  崔珏诗鉴赏 
  崔珏这首诗很有特色,作者竟因此被誉为“崔鸳鸯”。 
  诗人咏鸳鸯,首先从羽色写起 。他以 “翠鬣红毛”这样艳丽鲜明的字眼来形容鸳鸯,又着意把它放在夕晖斜照的背景下来写,以夕晖的璀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这就把鸳鸯写得更加美丽可爱了。“舞”字下得尤妙 。它启迪读者去想象鸳鸯浮波 弄影、振羽欢鸣的种种姿态,云锦、波光交融闪烁的绮丽景象。只此一字,使整个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然而 ,鸳鸯之逗人喜爱 ,并非只是因其羽色之美,而是因其习惯于双飞并栖,雌雄偶居不离。这种习性,是一般水禽少有的。人们正是取其这一点,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所以,诗的第二句直接点明多情这一最重要的特征 。“水禽情似此禽稀 ”,一语破的 ,切中肯綮,以下各联就紧紧抓住这一“情”字, 从各方面去加以表现 。在结构上,此句既紧承首句, 又开拓下文,是全篇转换的主导。 
  第二联正面描写鸳鸯之多情、重情。鸳鸯栖息在内陆湖泊溪流中 ,其活动范围并不大 ,回旋余地亦小,但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依相守。你看,当它们飞向烟云萦绕的小岛时 ,难免一前一后 ,稍稍拉下了距离;然而,即使是这样短瞬的距离,鸳鸯也是难舍难分,前者频频回顾,后者紧紧相随,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深秋水枯,池塘显得更加狭小,但哪怕只是渡过这样窄小的寒塘,它们也不愿须臾离开,一定要相逐相呼,双双齐飞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 亦并飞 ”,诗人从鸳鸯日常的飞鸣宿食中选择这两个 最能表现其多情的细节 ,淡笔轻描 ,就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这一联对偶工整而又自然流利。“暂”与“犹”,“只”与“亦”四个虚词,两相呼应,顿挫传神,有一种纡徐舒缓、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鸳鸯的“情”显得更加细腻缠绵、深挚感人。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成为传颂不朽的名句。 
  正因为鸳鸯是幸福美好的象征,人们常常以它来寄托美好的理想 。 因此人们的衣饰什物常以鸳鸯命名,如鸳鸯枕、鸳鸯衾、鸳鸯盏、鸳鸯机等等。第三联就是从人和鸳鸯的这种联系上生发联想,表现鸳鸯的情。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它们覆盖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映雾尽迷珠殿瓦”,诗人想象鸳鸯在淡薄的晨雾中飞翔,透过五彩烟霞看见了鸳鸯瓦相依相并,不禁为之动情而迷恋不已 。“逐梭齐上玉人 机”,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鸳鸯锦 ,是人们根据鸳 鸯双飞并栖的情状精心编织出来的,而诗人却幻想是鸳鸯双双追逐着梭子,飞上了织机。构思奇特,处处突出一个“情”字。与上联对照起来看,一写眼前实景,从正面落笔 ;一则运实入虚 ,从侧面烘托,前后 ,虚实兼到 ,从而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以上六句直咏本题,尾联则别开一境 ,“采莲无 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诗人由想象回到实景。 
  此 ,晚风初起,暮色渐浓 ,采莲姑娘打桨归来,阵阵笑声掠过水面 ,惊起一对对鸳鸯 ,扑剌剌比翼双飞 。此情此景 ,唤起姑娘们美好的向往和幸福的憧憬 !正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 照邻 《长安古意 》)。“笑指”二字 ,十分传神,使 女伴们互相戏谑 、互相祝愿 、娇羞可爱的神态,呼之欲出 ,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这 里不似写鸳鸯 ,却胜似写鸳鸯,有“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 ”之妙。就全诗布局看,这尾联既与开篇紧 相呼应 ,有如神龙掉首,又使“结句如撞钟,清音 有余”。青春的欢笑声,不绝如缕,把读者携入了优美隽永的意境之中。            
赵嘏诗鉴赏 
  生平简介 
  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官渭南尉 。痒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有《渭南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者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诗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靖节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