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牧此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雨雾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醉若醒的诗人,信步走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诗二、四两句写景既雄俊清爽,又纤丽典雅。 
  诗人是完全沉迷在这如画的山景里了吗? 
  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涤去自己胸中之块垒呢? 
  也许两者都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诗鉴赏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反叛,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耿耿。玄宗轻信谎言,从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形。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昏庸,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变,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暗指出两件事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总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构思巧妙。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方式表达,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高度的夸张,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隆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因此导致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表现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是余味无穷。    
  沈下贤 
  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珮月如襟。 
  杜牧诗鉴赏 
  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忆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独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崇。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斯人,指题中的沈下贤。清唱,指沈的诗歌,着一“清”字,其诗作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笔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当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留存。“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满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剧,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叹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无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泉和洁白澄明的一轮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珮”,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可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令人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像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雅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像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性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傲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高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辉映,融比兴象征融为一体,在艺术上确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倾慕和深沉悲慨的追念凭吊之作。 
  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写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颂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珮月如襟”的清辉,一意连贯,笔无旁鹜。这样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才显得虚而传神。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杜牧诗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主要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叹遥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势;“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观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纯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廖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登高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比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幻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辽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极佳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是诗人胸襟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高洁广阔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风格。 
  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杜牧诗鉴赏 
  这是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 
  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 
  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