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庄哲学中产生了道教。李唐王朝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在此一时期产生过很深刻的影响。 
  李贺也在为人生短促而苦恼,他也曾探索过,看来他的探索只得到了悲观的结论。也就是说:所有的企求长生的做法都是徒劳的。这首《苦昼短》以诗人特有的大幅度跳跃的思维方式,任随意念流动来表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结论。 
  诗人在冥想之中,与时间对话,他亲切地呼唤着时光,劝飞逝的时光暂且停下来,喝一杯酒,听听诗人的述说。他好像对一个老朋友一样,坦诚相见,诉说着自己的种种苦恼。不识天高地厚,是诗人意言彼而先言此的手法,他的主旨是在日暖月寒煎人寿,但先说自己不识天高地厚作陪衬然后再进入主题,显得自然而变化多姿。日月寒暑,这本是十分寻常;时光的消逝,也不值得惊诧。可是诗人在这里下了一个令人怵目惊心的“煎”字,把诗人为“人寿”短暂而苦不堪言的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食熊”四句是说人的生命不是由“神君”、“太一”之类的天神来主宰,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食熊则肥,食蛙则瘦”并非单指吃熊肉和吃蛙肉的区别,而是说人的生命到底会怎样,是有规律可寻的。这样,似乎诗人在否定天神的存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诗人探索解决人生短促的办法幻灭的反映。 
  既然没有天神来主宰,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人寿”这个问题呢?诗人在客观中寻找不到,于是乎转向了主观,从主观上寻求解脱。诗人的思路进入了神话的境界。不是说天东有一株若木发光吗?不是说若木下面有一条衔着烛光的龙在运行吗?既然是它的运行使时光飞驰,那么,我就去把龙的足斩断,把龙的肉吃光,这样,太阳在早上不能回升,夜晚也不能隐伏,没有了白天黑夜的交替,时光就静止了;时间静止,人就不会衰老,人就不会死;老人不会死,少年人也不会因时光飞逝而哭泣。何必要道家方士的长生丹药? 
  谁又见过骑驴升天的仙人呢?诗人显得极有气魄,要斩龙足,吃龙肉,要停止时间的运转,同时这里否定了修炼升天的仙人,这也就是否定了另一条解除人生短促的途径。至于斩龙足、吃龙肉,只能在诗人主观冥想中实现。他认识到这一点,也同样怀着深切的苦恼。 
  经过对天神神话、升仙等道路的探索之后,诗人终于认识到:任何企求长生,企图改变人生短促的做法都是虚妄的,包括一些权力很大的帝皇也是这样,最后两句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两句诗用“多滞骨”、“费鲍鱼”讽刺嘲笑了汉武帝、秦始皇这两位企求长生的帝王。“滞”、“费”两个字尖刻而有力,包含了诗人强烈的嘲讽之情。但这样的认识,是诗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 苦昼短”之“苦”就无法解脱了,所以诗人在嘲笑古人时,也就自嘲。 
  这首诗,随着诗人丰富的冥想流动,忽而天神,忽而神话世界,忽而仙道,忽而古人,以急促的节奏交替着,大幅度地跳跃着,这就不仅使诗的意境画面呈现出奇诡瑰异的神幻色彩,而且也贴切地传达出诗人想寻求解决“苦昼短”这个现实问题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参差的句型,其中用了三字句、四字句这样的短句,与五、七言句掺杂,使诗歌在声调上也有一种急迫的气势,增强了情绪的表现力。    
  艾如张 
  李贺 
  锦襜褕,绣裆襦。 
  强饮啄,哺尔雏。 
  陇东卧穗满风雨, 
  莫信笼媒陇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 
  张在野田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 
  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叶绿花谁剪刻? 
  中有祸机不可测。 
  李贺诗鉴赏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我们今天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我们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该是多么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你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 
  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 
  “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当你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象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 
  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能确考,但从诗的内容感情来看,很有可能是应进士举被攻击之后创作的。我们在本书前言中说了,李贺到长安应进士举,一些政治上的小人却攻击他,说他父亲名“晋肃”,他不应该参加进士科举的考试。这对李贺是一个沉重打击,也使他看到了人世间小人的险恶居心。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平城下 
  李贺 
  饥寒平城下, 
  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 
  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 
  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 
  烟雾湿画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 
  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 
  “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妇, 
  不惜倒戈死! 
  李贺诗鉴赏 
  李贺很少写边塞诗,但这首边塞诗却写得很出色,思想性尤其高出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李贺曾经到过潞州,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到过雁门,到过平城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是边塞地区,诗人对这一带的生活比较熟悉,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他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并不是偶然的。 
  唐代的边塞诗曾经在盛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创作依然比较丰富,如李益、卢纶等人的创作,但已经远比不上盛唐时期。特别是由于国力开始衰败,边塞生活充满了腐朽的成份,边塞诗已经透出了悲凉之声。李贺这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已经不是一般的悲凉,而是充满愤怨了!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之前完全没有怨恨的语言,似乎只是客观的叙述。仔细地体会,我们会感受到,诗人在似乎不连贯的叙述中,完全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境地。忍饥挨饿守在平城,伴随着这位戍卒的,只有那天边的明月,每夜都是同样的遥远的明月!这是何等孤独和凄清。离家时手中剑是那么明晃晃,亮晶晶,现在已经是锈渍斑斑,已经是服役很久了!从瀚海吹来的一阵一阵的风,吹断了茎鬓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终结呢?他向远处望去,只见长城连着长城,毫无尽头,一直伸向那灰白濛濛的天空;在遥远遥远的城头上,看到一两面红红的军旗。这种景色更加强了荒凉落寞的感受了。青青军营帐幕中,不时传出短笛吹奏的幽怨曲调,如烟般的夜雾把旗上的画龙也打湿了。这种种令人惆怅的景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现着,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士兵的内心,这就必然会造成一种心灵上的压力,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这一段的叙述,为下面的心理活动的发展,作了十分有力的铺垫。 
  又是一个晚上来临,本来也应该是和前一个夜晚同样。但这个夜晚却引起了这位戍卒心灵的悸动。他登上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一片朦胧模糊。塞风吹来,把城头枯萎了的蓬草吹了起来;在城中传出了阵阵瘦马悲哀的嘶鸣。他—— 这位不知戍守边城有多久了的士卒精神颤抖了,一个又一个念头涌上心田:想家,想回去,甚至想逃回去。。他突然地问筑城的官吏:这里距离函谷关有多少路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发·3826·《唐诗鉴赏大典》 
  问?就是想回去,看看归程到底有多远;想回去,不让回去,那么逃回去能不能成功!这些都和“去关几千里”有关系。所以这个发问,正好把他内心的潜意识和盘托出,也正是他心灵颤震、悸动的表现。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这两句是说,只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归;与其这样,我不惜倒戈作乱而死。倒戈作乱造反是为了求生,尚有一线生的希望;这样无穷无尽地守边,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位守边戍卒萌生了“倒戈”的念头。这是戍卒的内心独白。长期在那样孤寂愁苦的环境下生活,物质条件的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枯竭,必然会产生对死的恐惧,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产生“倒戈”以求生的念头就十分自然了。李贺对戍卒的思想感情了解得比较透彻,在诗中替戍卒喊出了悲愤的心声!    
  上之回 
  李贺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堕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李贺诗鉴赏 
  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值得喜庆的事,到处都是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发愉快情感的诗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元和年间唐宪宗在裴度等人支持下接连对叛乱藩镇用兵,而且取得了象对镇海节度使李锜、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这样的胜利,这在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