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年春天,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提起他曾到张愔墓上去过。使白居易感到惊心动魄的,乃是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么,又如何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后不会变成灰土呢?彭城旧游,岂能再得?虽只是感今,而怀旧之意自在其中。 
  这两组诗,遵循了十分严格的唱和方式。诗的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和诗用韵与唱诗又为同一韵部,连押韵各字的先后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韵又是次韵。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通过写盼盼生活代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感情的,白居易的继和则抒发了他对于盼盼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同情以及对于时光易老,今昔盛衰的感叹。一唱一和,处理得非常恰当。总的说来,这两组诗如两军对垒,工力悉敌,表现了两位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是唱和诗中的佳作。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 
  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白居易诗鉴赏 
  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途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寥落与惆怅,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八个月,世事变化如此无常,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 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暗示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因此白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正值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谪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秦岭”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他此行所经之地。白居易贬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正是元稹西归的道路。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诗,接下去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于是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初看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至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联系元、白二人此期的经历,就可以知道,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十分复杂的心情。 
  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度过了五年冤曲的生活。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内心充满平反昭雪重整旗鼓的雄心。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 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然而,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显然有代元稹自我解嘲之意。更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现在,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氏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多少忠真之士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乃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岂只是元稹的诗句,是两人共同的悲剧命运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没有用一字一句直接道出,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感受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心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丰富的感情。 
  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之情自见;写自己今日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出。“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对仗工稳,见出纪时叙事之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极尽抒情写意之能事。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表明细细搜寻;柱言“绕”,可见面面俱到;诗言“觅”,说明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刻划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辨认的情景。 
  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托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染,激起我们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白居易诗鉴赏 
  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急奏请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逐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在这寂寞辛劳的谪戍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月远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路中,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就着荧荧灯火,细读微之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引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因为读的时间太长加上心里难过,以致两眼酸痛,只好熄灭烛火,在黑暗中呆坐着。为什么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呢?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愤慨,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昏黑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愤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渲染得十分浓烈了,给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心情的沉重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象塞马悲鸣,胡茄呜咽,一同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象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 
  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戛然而止而余味无穷的最强烈的感情效果。 
  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短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法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主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音节蝉连,委蛇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 
  诗前有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由此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 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元和四年(809)二月,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第二年春,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心情很愤慨,便写了五首七律《放言》,表示自己的心情。白居易读了很是叹赏。元和十年。白居易也因上疏要求追捕和查清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事件,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和元稹当年的遭遇一样,非常感慨,于是效法元稹,也写下了五首《放言》诗,作为奉和。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昏愦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不平。此诗为第一首,纵论政治上的辨伪—— 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开门见山地发问: 
  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被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发生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预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 
  《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伪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有几个人知道,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哪里就是珍珠吗? 
  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迷惑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庸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令人感到乏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