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3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心计。“十丈余”之毯需要耗费多少蚕丝,化费织匠多少劳动!诗人“忧蚕桑之费”的感情亦正见于此。接着是突出红线毯质地的“温且柔”。地毯仅仅面积大而质地精并不足为奇,惟大而细方见其精美绝伦,也才显示出享用者之豪华奢侈,进而更突出“忧蚕桑之费”的题旨。“彩丝茸茸香拂拂”,从视觉与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红线毯的精致,这是第一层次。“丝茸茸”从视觉角度写其丝缕柔密;“香拂拂”从嗅觉方面写其染有香料所以随风吹拂散发出香气,极写其精美。“线软花虚不胜物”则主要从触觉角度表现其质地松软之美,这是第二层次。毯上织有花的图案,花织得虚空柔软,简直受不了任何“物”来压。但是这样精美之物却是专供美人歌舞践踏,以满足帝王声色之娱的,可见帝王们生活豪华奢侈之极!“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是写线毯绵软有弹性,足可使美人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这是第三层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这第四层次是以其他毯衬此毯。太原毯、四川锦花褥都算各地名产,但与红线毯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一则生涩而细毛僵硬,一则冰凉而质地单薄,哪里比得上红线毯兼温暖与柔软之美!“年年十月来宣州”,第五层次笔锋一转,介绍红线毯之来历,它是每年十月由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而来,从而把皇帝的享乐与地方官的进奉挂上钩,渐显题旨,使诗意深化。诗的第二部分极尽描写、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红线毯“温且柔”之精美,为下面讽刺、抨击地方官进奉之举埋下伏笔。 
  前两部分写物—— “红线毯”乃是手段,抨击进奉者(人)—— “宣州太守”才是目的。第三部分从第十五句至第十八句在把物之美写足之后,陡然将讽刺的锋芒直指“宣州太守”,可谓“其言直而切”(《新乐府序》),丝毫不委婉曲折。“宣州太守加样织”一句也属于“其事核而实”(《新乐府序》)。诗人此句原有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织毯。”可为证明。 
  “开样加织”与“加样织”同义,都是指宣州太守在原已十分精美的红线毯上增添图样,加厚质地,锦上添花,以博取“龙颜大悦”;并且不知廉耻地自夸其“ 为臣能竭力”。但是“加样织”要增加多少“蚕桑之费”,却全然不顾。红线毯织作之艰难尚且不论,仅仅是呈奉入宫也要花费大量劳动。因为“线厚丝多卷不得”,竟需“百夫同担进宫中”!由宣州至京城长安路程何止千里,这沿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又要使红线毯避免日晒雨淋,该有多少艰辛操劳!诗人写至此,岂能不愤恨填膺? 
  第四部分从第十九至二十三句,诗人的忧心忡忡已转化为满腔愤怒,并发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呵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生》)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他应该知道:“一丈毯,千两丝”“一”与“千”这两个悬殊数字的对比极有分量。“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一丈毯”就需“千两丝”,那么“披香殿广十丈余”,又该耗费多少蚕丝啊!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震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 
  诗人以“人”与“地”相比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满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正如《秦中吟·重赋》所描写的:“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但是地方官们“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诗人岂能不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诗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 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正因为诗人有如此真挚浓郁和强烈的感情,才引起读者心弦的共鸣。当然诗人揭露地方官之丑恶,暴露帝王生活之腐化,根本愿望还是补察时政,“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以改革政治,维护封建统治。 
  《红线毯》全诗写作上最大特点就是“质而径”、“直而切”,或者说“意太切则言激”(《和答诗十首序》),语言质朴直率,感情激烈直露,记事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诗人对此曾自评:“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与元九书》)。但此诗基本上是成功的。全诗形式也比较自由,“篇无定句,句无定字”(《新乐府序》),采用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句,长短句配合协调,参差有致,“言”足可为“意”服务,如“一丈毯,千两丝”两个三言出语精炼、有力,对比鲜明,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愤慨之情。此外,全诗非一韵到底,而多处转韵,按诗意的层层递进而转韵,也清晰地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发展层次。这都有利于表现“风雅比兴”(《与元九书》)的讽谕内容,所谓“ 系于意不系于文”(《新乐府序》)是“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生动范例。    
  真娘墓 
  白居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 
  唯见真娘墙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 
  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 
  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 
  塞北花,江南雪。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的一生中,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曾经写下不少的诗作,从多角度反映在封建社会压迫下妇女们的不幸遭遇,其中包括那些沦为歌妓的少女们,对她们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真娘墓》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据说她本是一个姓胡人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因容貌姣美、擅长歌舞而成为名噪一时的吴地佳丽。但她人品高洁,守身如玉,立志不受侮辱,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墓在剑池之西的虎丘寺侧。白居易在敬宗宝历元年出任苏州刺史时,在一年多的任期内,曾十二次游历虎丘,并重开虎丘寺路,种植桃李莲荷二千余株。并且在这一时期凭吊真娘墓时,怀着无限惋叹之情写下了此诗。 
  “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墙头草。”意思是说,真娘的墓地就位于这著名的虎丘路旁,当我来到真娘墓前凭吊的时候,她那美丽的容颜再也见不到了,所见到的只有一座孤坟、荒草丛生而已。这里的“墙头”是坟墙上的意思。这四句在对真娘墓坐落之地和凭吊时所见的叙述中,已流露出诗人对这位洁身自好的薄命红颜的无限怜惜之情。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平生对世间上一切美好事物都无限怜爱的诗人,见到梅花的衰落、牡丹的枯萎、桃李的飘零、荷花的枯败都要感伤挽叹,对那些美丽纯洁的女性受到蹂躏、摧残更是痛心疾首。在白居易的诗集里,昭君的青塚、苏小小墓、燕子楼、馆娃宫,都留下了深情凭吊追悼的诗篇,因此当诗人来到真娘墓前,面对一抔黄土、坟头的荒草、想到当年容颜如玉的真娘,为了保持冰清玉洁的少女之身而投缳自尽的时候,正是青春烂熳之时,正象那初开的桃花、李花和莲花遭到凶猛的霜雪风雨摧残零落一样,这是多么地令人痛惜呵!那手指象茅草的嫩芽、肌肤象凝冻的脂膏似的姣美的少女,岂能经受得起霜刀雪剑的摧残呢?世间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为什么总是难以久存,造物主既然把那些美好的事物带到人间,为什么不让她们留连在世而总是过早地把她毁灭呢?“尤物”:突出的事物,多指美丽的女性。至此,诗人意犹未尽,心潮难平,被真娘的悲惨命运和坚贞不屈的性格深深地感动着。在真娘的墓前来回地徘徊着,反复地咏叹着。继而又写道:“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世间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象那塞北之花、江南之雪那样来去匆匆,瞬间即逝,难以久留。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余蕴无穷。这四句,不是诗意的简单重复,而是诗人感情的深化和升华,心潮难平的写照。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批云:“迳住,笔力高绝”。这四句正是“高绝”有力之笔。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诗人对真娘的美丽容颜、对她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丑恶势力的无情鞭挞。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不从正面着笔,而采用博喻的手法,以初开的桃花、李花、荷花比喻真娘的锦瑟年华,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比喻真娘的姣美,用“塞北花、江南雪”比喻真娘生命的短暂,再以“风”、“霜”比喻那些摧残美好事物的邪恶势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形象比喻,使全诗对比鲜明,意象生动,意境深远,含蓄深致。全诗采用三字句与七字句交错的形式,不仅使诗的外形构筑兼有整饬的错综之美,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在参差错落的音节和诗行里融注着诗人痛苦、悲愤、惋惜、感伤的强烈感情,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游悟真寺诗 
  白居易 
  元和九年秋, 
  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 
  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 
  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 
  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 
  足踏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 
  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 
  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 
  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 
  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 
  门户无扃关。 
  仰窥不见人, 
  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 
  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 
  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 
  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 
  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 
  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 
  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 
  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 
  四时郁芊芊。 
  枝梢嫋青翠, 
  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 
  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 
  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 
  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 
  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 
  绕栋云迴旋。 
  赤日间白雨, 
  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 
  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 
  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 
  萦纡映朱阑。 
  历历上山人, 
  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 
  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 
  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 
  此地坐涅槃。 
  至今铁钵在, 
  当底手跡穿。 
  西开玉像殿, 
  白佛森比肩。 
  斗薮尘埃衣, 
  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