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良莠,只要有靠山,就会趋炎附势,顺藤而上,抽绎出长长的枝蔓来。这四句刻画凌霄花攀附它枝的本性。下四句对这种本性进一步表现,说它的根部附托在树干上,花开在树梢上,紧紧依附,一旦得势,便得意扬扬,自我陶醉,以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动摇了。第三小段则写一旦树被摧倒,凌霄的生命连一早上难以维持,即使能自立,也是暂时的,摇摆不定的。这就是依附于他物的必然下场。最后四句是总结,感叹曾几何时还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转眼之间,竟成了弃之于地的柴草。诗人谆谆告诫人们,千万要以此为戒,切勿做柔弱不堪、依附于人的小苗。 
  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绘凌霄花的各种形态。对凌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比喻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读来形象跃然,富有教育意义。    
  上阳白发人 
  愍怨旷也 
  白居易 
  上阳人, 
  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 
  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 
  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 
  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 
  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 
  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 
  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 
  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 
  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 
  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 
  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 
  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 
  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 
  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 
  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白居易诗鉴赏 
  本篇为《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七篇。题又作《上阳人》。作者自注说:“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宫名,在唐时东都洛阳西南。玄宗时,被谪宫人常关闭在这里。 
  这首诗通过一位上阳宫女被囚禁折磨达四十余年之久的典型事例,强烈控诉了封建帝王强征民间女子以供役使的残暴罪行。诗中对宫女饱含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元和四年三月,白居易有《请拣放后宫内人》奏章,与这篇诗是同时的作品。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手法,诗人首先告诉我们,这个幽禁在上阳宫的宫女,已是红颜消退,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管理宫苑的宦官把守着宫门,她在宫内度过了四十余个春秋,由十六岁的青春少女,变成了六十岁的白发老妪。与此同时被招纳进宫的秀女,随着时光的流失,已经象残花那样飘零、凋谢,只剩下她一个人了。而她被幽闭在上阳宫中,虚度青春,没有欢乐,已是惨而又惨的事了,但与那些同时进来的姐妹们相比,又似乎是幸运的,她毕竟还活着。 
  接下来是回想当年入选宫中的情景。那时她还是个刚满十六岁的妙龄女孩,含悲咽泪,无奈辞别了自己的亲人,乘上了皇宫派来的车子。一入皇宫,就身不由己,任人宰割,与自己的父母亲人,也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一次。如此悲凄的事却偏偏“不教哭”,理由是一入皇宫就会得到皇帝的宠幸。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地位的,她们一生下来似乎就是为了侍候他人,供人驱使。所以很多人认为,女子能作高官的姬妾是她们的福份,家中的人也可以鸡犬升天,跟着享福;更何况能作皇帝的妃嫔,有可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呢! 
  然而,那么多的民间女子被选入皇宫,真正能得到皇帝宠幸的能有几个?有的宫女到死也没能见到皇帝,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诗人在《长恨歌》中描述贵妃的受宠,曾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人受宠,她女必然遭排挤,怀着妒忌之心的贵妃,暗中派人把她发配到上阳宫囚禁起来。从此这个“脸似芙蓉胸似玉”的少女,便过上了独守空房的漫长生活。 
  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的滋味是不难想象的,她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秋天,黑夜显得那么地长,天似乎永远也没有亮的时候。因为失眠,就只能在残灯壁影下,静静地听着那沙沙的风雨声。春天,白天逐渐加长了,长得黑夜那么难于到来,加上宫中鸟儿宛转的鸣叫,真让人心烦不已。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那颗充满希冀、盼望、失望、悔恨、幽怨的心终于静如死灰。如今,看到梁上双飞双栖的燕子,再也不羡慕它们,不妒忌它们了。诗人以极富同情的笔触,以景衬情,细致地展现了上阳人孤寂痛苦的心灵。 
  上阳人成了宫中年纪最大的宫女,为了表示恩惠,皇帝封给她一个宫中尚书的官职。她仍然穿着小头的鞋和窄紧的衣裳,画着细长的眉毛,而这已是四五十年前,天宝末年流行的梳妆,和它们的主人一样,已是昨日黄花了。诗人以此来突出她幽闭终生,与世隔绝的不幸和痛苦。最后,诗人以天宝时期吕向的《美人赋》与本篇并提,对当时仍然未加改变的采择秀女制度加以讽谏,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唐代诗歌以宫怨为主题的很多,但人们多用绝句的形式描写宫女的种种哀怨情绪,象本篇这样以一个宫女的不幸为代表,加以细致、具体生动的刻画,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歌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白居易 
  新丰老翁八十八, 
  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 
  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折臂来几年? 
  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 
  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 
  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 
  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 
  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 
  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 
  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 
  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 
  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 
  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 
  偷将大石槌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 
  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 
  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 
  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 
  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 
  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 
  请问新丰折臂翁。 
  白居易诗鉴赏 
  南诏是居住于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政权。 
  开元十六年( 738),唐玄宗封南诏王阁逻凤为云南王。天宝九年( 750),因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阁逻凤,挑起战争。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攻打南诏,大败。杨国忠当政期间,派剑南留后李宓继续征战,又遭全军覆没。两次征战前后死伤士兵二十余万人,国力大伤。安禄山得以乘机起兵,发动叛乱。自此,一度繁荣富强的唐帝国逐步走向衰亡。诗人有感于此,于元和时代写下了这首沉痛激愤的《新丰折臂翁》。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偶尔在街头漫步,遇到一个年龄在八十左右,满面白须,右臂骨折的老翁,他用左臂凭靠着玄孙,步履蹒跚地向前走着。诗人见此情景,便上前询问老翁折臂的原因。于是新丰老翁向诗人讲述了一段凄惨的故事。 
  他的籍贯是原来的新丰县。他原是幸运的,因为他生逢圣明的朝代,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开元时期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以致不懂得旗枪弓箭为何物,仅听惯了宫苑梨园中传出的歌舞管弦之声。然而好景不长,天宝时期,云南一带烽烟四起,朝廷大举征兵,在凄惨的哭泣声中,儿子告别母亲,丈夫辞别了妻子。听说云南泸水一带,瘴气迷漫,还要徒步渡过那热如沸汤的大河!据说相继奔赴战场者,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很不幸,征兵的名册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怎么办?夜深人静,他偷偷地用石头将自己的手臂砸断。从此他变成了残废,但也因此逃脱了远戍云南之苦。作为一个断臂的残废人,他是不幸的,因为六十年来,伤痛时时折磨着他;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没有做云南万人冢上的望乡鬼,他毕竟还活着,虽然活得并不轻松。 
  是谁造成了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是谁驱使那些平民百姓到遥远的云南卖命,而死无葬身之地? 
  又是谁逼迫了新丰人的自断其臂?诗歌最后一段“老人言,君听取”云云,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开元时的贤相宋璟,为了避免边将为邀功而轻启战争,对于杀敌有功的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没有论功行赏,仅在次年授他为郎将,以防止与少数民族的纠纷,从而保证了边境的安宁。而杨国忠之流为达到个人邀功的卑鄙目的,不惜开边寻衅,视数十万平民百姓的性命为儿戏,驱赶他们到环境极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去作战,造成千万个家庭的悲剧,也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把宋璟与杨国忠作了鲜明的对比,其褒贬倾向不言自明。他反对不义战争,希望各民族和睦相处,表现出诗人的宽大胸襟和善良的愿望。 
  早在诗人写成此诗以前,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李白,在《古风·羽檄如流星》中,就曾针对杨国忠之流谎报战功、害民误国的卑鄙行径发出了“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的慨叹,主张象舜那样,不以武力讨伐,而用文治使敌人顺服。 
  李白在描写被迫入伍的士卒们与家人诀别时写道:“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他们的悲伤痛哭,使得日月都为之惨淡不明。这几句话可与《折臂翁》“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相映照。但李白毕竟是个富于想像力的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