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诗的前十句,是“跛者”对诗人的述说。战乱频繁,他从军多年,人老了,又成了残废,才得以离开边地。由于跛了一只脚,他只好借助枯树枝,一拐一挪、一步一步地向南方慢走。久戍边地,当然想走得快点,早日到家,但对于一个“跛者”来说,却是难以办到的事。想当年,应征出塞时,正值年富力强,一天能够行进百里,而现在,人老腿残,尽管归心似箭,一个月也只能走一程的路。诗人有意识地以其往返途中时间的短长和速度的快慢加以对照,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从而表达出这位老兵归途的艰难。 
  他如此缓慢地向家乡挪动,关山迢迢,何时才能回到故园呢?这不免要引起他的忧虑。他担心自己到不了家乡,在途中一命呜呼,抛尸荒野。因此,他最热切的希望就是返回家园。只要回到家乡,他就心满意足了。那时,他宁愿死去,而不愿意手拖着一副残缺的肢体再艰难地活下去。从军以来,他备尝艰辛,已经活够了,再继续煎熬下去有什么意义呢?“常恐”、“所愿”、“不愿”三个词,细腻地表现了老兵复杂的心理活动,情绪极为悲伤愤慨,充满了对给他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的强烈控诉,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撼人心魄。 
  最后四句,诗人写他自己听了老兵诉说之后的情怀。老兵一番如泣如怨的倾诉,令他十分同情,不忍心再听他说下去。看着他残缺不全的身体,消瘦枯槁的面容,不由地产生了一种哀悯之情。只恨自己没有神仙奇异之人起死回生,肉骨活枯的本领,瞬息间为他修复好残缺的四肢,而只能为之痛惜而已。 
  “箧中集”诗派中的诗人,除了元结之外,其作品大多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悲欢离合,存在着浓厚的叹老嗟卑,伤逝痛别的情调。唯独赵微明的《回军跛者》,虽然哀怨悲伤的情调与同派诗人相一致,但所写的题材富于社会意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痛苦,表·2434·《唐诗鉴赏大典》 
  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为“箧中集”其他诗人所远远不及。诗用五言古体的形式,文辞简练古朴。至于诗采用叙事方法,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简明浅显,耐人寻味,显然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在唐代文学史上,它无疑是从杜甫《三史》,《三别》等诗发展到中唐新乐府运动中间环节上为数不多的诗篇之一,具有特殊的诗史价值,值得重视。            
严维诗鉴赏 
  生平简介 
  严维字正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至德进士。授诸暨尉。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刘长卿友善。《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酬刘员外见寄 
  严维 
  苏耽佐郡时, 
  近出白云司。 
  药补清羸疾, 
  窗吟绝妙词。 
  柳塘春水漫, 
  花坞夕阳迟。 
  欲识怀君意, 
  明朝访楫师。 
  严维诗鉴赏 
  严维是大历时期江南的著名诗人,与刘长卿是好朋友。这首诗是对刘长卿赠诗的酬答。刘诗题作《对酒寄严维》,诗云:“陋巷喜阳和,衰颜对酒歌。懒从华发乱,闲任白云多。郡简容垂钓,家贫学弄梭。门前七里濑,早晚子陵过。”(《刘随州集》卷一)刘长聊大历中曾任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他贪赃,经审核,查无实据,但仍被贬为睦州司马。 
  大约大历十一、二年间,刘长卿到了睦州贬所,自然要想到同在浙东的老朋友,所以就写了上面这首诗给严维(当时严维正在家乡会稽赋闲)。诗中委婉地诉说了自己的不平和无聊,并且表示了希望老友前来一聚的愿望。严维的酬诗自然要对这些作出自己的回答。 
  “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这一联点明了刘的身份,也是对他的称许。苏耽,传说中的仙人。白云司,相传黄帝以云命官,秋官为白云。唐尚书省六部中刑部属秋官。刘长聊曾经担任过刑部的都官员外郎。这两句是说,刘长卿曾出入清要,且非尘世中人。言下之意是:佐郡不过是暂时的。 
  “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这两句设想刘长聊的家居生活:煎药,吟诗,养病,赋诗,自有一番情趣。“药补”句暗承“苏耽”句,刘长卿多病,大概比较热衷于道家的养生之术。“窗吟”句则应题,夸他的赠诗写得好。 
  “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两句写景,描写江南水乡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暗指刘长聊新居周围的环境:美丽恬静,赏心悦目。 
  以上两联,实际上都是对友人的抚慰之词。 
  “欲识怀君意,明朝访楫师”,这是对友人邀请的答覆。意思是说,自己思友心切,恨不得明天就雇舟相访呢。 
  全诗写得较为平实。但“柳塘”一联却以其写景的形象传神受到后人的激赏。《诗话总龟》卷六引《欧公诗话》有这样一段记载:“余曰:‘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清人吴乔也说:“寄情于景,如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哀乐之意宛然,斯尽善矣!”(《答万季埜诗问》二十四)只有《刘贡父诗话》提了一点异议,认为“‘夕阳迟’固系花,而‘春水漫’不系柳”,未为尽善。但他遭到了薛雪的驳斥,称之为“此是俗子见解”(《一瓢诗话》)。由此可见,这两句诗对后人的写景状物之作是颇有影响的。            
戴叔伦诗鉴赏 
  生平鉴赏 
  戴叔伦( 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德宗贞元进士。早年曾在盐铁史刘宴手下任职,后任抚州刺史,又迁任容管经略史。晚年上表自请出家作道士。 
  他当时的诗名很大。写过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的乐府诗,也写过一些委婉清新的写景寄怀诗。他主张“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对于后来的“神韵” 
说有很大影响。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女耕田行 
  戴叔伦 
  乳燕入巢笋成竹, 
  谁家二女种新谷? 
  无人无牛不及犁, 
  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 
  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 
  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 
  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 
  不见路人惟见土。 
  疏通畦垄防乱苗, 
  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 
  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 
  共惜余芳泪满衣。 
  戴叔伦诗鉴赏 
  唐时期,在战乱、灾疫的打击下,广大贫苦农民陷入了更为困苦的境地,这首诗通过描写弱女刀耕的艰难和她们成年难嫁的苦恼,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 
  全诗分四大段。 
  从开头至“持刀斫地翻作泥”是第一段,总写弱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的现象呢?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问题。 
  “自言家贫母年老”至“以刀代牛谁与同”是第二段,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未娶嫂”表明长兄从军已久;“牛囤空”道出灾疫严重;“截绢买刀”足见家境清贫;“头巾掩面”可知弱女内心之苦。这段描叙简练、凝重,层层深入,深切感人。 
  “姊妹相携心正苦”至“整顿沟塍待时雨”是第三段,描叙姊妹二人辛勤劳作之苦。“姊妹相携”是姊妹同心协力,“惟见土”是躬身低头操作的专注辛苦。因为时已晚春,没有耕牛,又没男劳力,仅靠姊妹俩手中的刀耕,怎么能及时种上庄稼呢?所以要赶紧疏通畦垅,整顿沟塍,以“待时雨”。一个“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眼前的耕作仍处在干旱之中,由此更见其劳作的艰辛。二是表现出弱女在贫苦的挣扎中怀抱的一点希望,即盼春雨能及时到来,争取有个好收成稍微改变一下眼前的困境。但这点希望能不能实现呢?诗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日正南下冈下饷归”至最后是第四段,写弱女青春将逝而不得出嫁的苦恼。姊妹二人,劳作了一上午,日正南冈,双双回家吃午饭。归途上,路旁草丛中求偶的雉鸡受到惊扰而双双起飞。客观之景,引起贫女的内心之思:年纪渐大,青春将逝,而今不得出嫁。想到这儿,她们不由泪湿衣襟。正是因为战乱、灾疫,给她们造成了这些痛苦和不幸。所以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紧密配合,又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诗的主题。 
  《女耕田行》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在叙事上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起兴,变换叙事角度,借景言情等多种笔法,既使情节完整紧凑,又使诗情丰富饱满,给人以生动、真挚、深切之感。象诗的开头,以乳燕有巢,幼笋成竹的眼前景起兴,则有力地反衬了弱女孤苦劳作、青春将逝而仍无归宿的境遇。这样的开头既省略笔墨,又使叙述委婉有味,诗情浓郁。 
  诗的第二段,改客观描叙的笔法于自叙,显得亲切感人,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客观描绘的呆板乏味。诗的最后两段,既有客观的描写,又有人物心迹的自我表述,两者相得益彰,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层层加深诗意,尤其是“朝雉惊飞”“邻舍花尽”的描述,既是客观景,又是弱女的心头事。这种景与情合,情因景生的描述方法,确实使一首叙事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收到了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 
  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 
  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诗鉴赏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所在不详。从诗中描绘的境界看,象是江南山水之乡。戴叔伦曾先后在新城(今浙江富阳)、东阳(今浙江东阳)当过县令,诗中所咏山水,或在两地中某一处。 
  前两句即景描写,由近及远。“松下茅亭五月凉”,松下茅亭是诗人观赏稚川山水的立足点和题咏之处。时值仲夏,天气已开始有些暖热,而苍松覆盖下的茅亭却依然凉意袭人,为览眺这一带的山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场所。从下文“行人”之语推测,诗人大概是行旅路经此地,在茅亭歇脚。这就更给这次览眺增添一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次句“汀沙云树晚苍苍”,是茅亭眺望所见的中景和远景。近处有江流,对岸有白沙覆盖的汀洲,再远一点,便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时近傍晚,汀沙云树渐渐融入暮霭,呈现出一片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