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诗人的艺术想象是循着“当筵有感”的思路发展、生发开来的,整篇诗思由“园宴园景”和“借酒遣怀” 
  两部分组合而成,符合即景生情的艺术构思的规律,加以景物描写和情感表现的层次感非常强烈,诗意的分段和诗韵的转换配合默契,从而构成本诗艺术结构齐整和层进的显明特征。全诗由筵饮游赏的生活琐事,联系到贵戚专宠的国家大事,由个人身世之慨发展到时世之叹,气势磅礴,包孕深远。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杜甫 
  赤县官曹拥材杰, 
  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 
  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 
  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 
  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 
  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 
  杜甫诗鉴赏 
  该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就是杜甫寄给咸阳、华原两县县府里友人的诉苦之作。 
  开篇四句就用长安显贵们的荣华快意来衬托诗人自己的苦寒酸悲,这种以众形“独”的对比手法,在杜诗中常常取得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据《元和郡县志》,“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六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如咸阳、华原)为畿县。”诗是寄给两县友人的,所以用“赤县”代指长安。要说那些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官曹”即衮衮诸公是“材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又何尝不是材杰! 
  事实上,“软裘快马”之辈,又真有几个“材杰”? 
  有此四字,“材杰”之说的讽意就不言而喻了。说轻裘骏马足以“当(抵当)冰雪”,适见苦寒之士难当风雪。“骨欲折”活用“心折骨惊”之语,形容落魄,生动传神。 
  前二句述以倾羡口吻,继二句则以问答作唱叹,满腹愤慨,溢于言表。“杜陵野老”,诗人自指。所谓“杜曲幸有桑麻田”(《曲江三章》),虽薄有田产,但收成不佳。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有云:“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陶诗则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中化用其意,又活用秦东陵侯召平青门种瓜的典故,对上述境况作了一番形容: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困顿之中最需他人扶持,怎奈人情比纸还薄,诗人处处遭遇白眼。 
  一些小官僚脖颈抬得老高,一副不屑的神气。而位居显要的“朝廷故旧”,似乎也早已忘怀了这门穷交情,断绝了往来。故言“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这些都是世俗常态。但经诗人拈出,顿成绝妙讽刺。“乡里小儿”本是陶潜骂督邮的话;“项领”语出《小雅·节南山》,本形容公马脖子既粗且直。“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说“自然”,说“况乃”,似乎自认倒楣,言外之意可想而知。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表现自己晚景凄凉,经常挨饿抱病,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最后诗人直呼两县诸子而告之:“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默默泣血,是因为有苦无处诉。家徒四壁,则是贫极写照。    
  前出塞九首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欲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余年,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志四海,安可辞固穷? 
  杜甫诗鉴赏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年(747)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八年(749)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十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 
  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 
  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 
  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正如清人施补华所说:“前后《出塞》诗,皆当作乐府读。《前出塞》‘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是讽刺语;‘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是愤惋语;‘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是决绝语;‘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是感伤语;‘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份语。竭情尽态,言人所不能言。”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曲江三章章五句 
  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 
  菱荷枯折随波涛, 
  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 
  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 
  长歌激越捎林莽, 
  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 
  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杜甫诗鉴赏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当时考中进士的人,都聚宴于曲江亭庆贺,谓之曲江会。 
  天宝十年(751),杜甫在京两次应试失败后,向朝廷进献《三大礼赋》,希望能被皇上赏识,结果仅得了集贤院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