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天眼-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彭见明



第一部分第一章近处菩萨远处显(1)

何了凡不久前听说大青山有一个姓王的瞎子,善算命。还有一个绝招:即听人的声音便可辨别其贵贱祸福。他很想去拜访他。所谓“看相”,用肉眼看的,其实算不得高手;不看,用手摸骨相的,要高一筹;而不看、不摸,仅凭耳朵听的,便是此行中的高人了。就如武林中真正的高人,与人过招,不必再使利器,一双空手就足够了。

从大红山十八里铺到王瞎子的住地,要走六十里山路,何了凡求教心切,三个月中去了两次,但都无功而返。也不知那王瞎子是避而不见,还是无缘相聚。这一次他不再莽撞,托人打听好了,说那瞎子近来腿脚不便,没有外出算命,便选了个合适的日子,准备带着儿子何半音一起去登门求教。

何了凡打算起一个早床,下午好赶回家来,但不知怎么的睡晏{1}了,睁开眼来,太阳已经穿过树丛,如针似的刺透了窗纸。老何忙奋爬起来,烧火炒剩饭。然后叫醒儿子。

半音醒来,却不愿起床,说:我做了一个梦。

老何说:莫讲梦了,快起来,都晏了。

儿子:你也不问我做的什么梦?

父亲着急:这种时候还有工夫讲梦?好吧好吧你快讲。

儿子:我梦见你在挂蚊帐、铺被子,按梦书上讲的,家里今天该有远客来。

父亲:我看你还在做梦。有道是“贫居闹市无人问”,我们可是贫居山野哩,会有什么远客来看我们。

这时屋前屋后的树上一片喜鹊叫。

半音更加坚定地说:一定会有远客来,你看,喜鹊子都叫了。

老何说:那还去不去大青山?

儿子道:不去了,我看反正也睡晏了。你不是从来不耽误事的吗,我看兆头也不好,就是去了,八成也会见不着王瞎子。

老何叹道:乌鸦嘴。好,我倒要看看你那梦灵不灵。

想不到何半音的梦竟是灵验了。

晌午时分,了丁县县长于长松的夫人郭如玉和她的儿子郭向阳,专程从县上来拜访何氏父子。县城所在地百八十里街,离十八里铺正好是一百八十里,是贯连附近三省古官道上的两个点。他们的到来,真正算得上是远客。

早年何了凡无所事事,学得一些看相测字的小伎俩,为此他吃了不少苦头。一直到近年,政府和老百姓都不再以为这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他才像一只挨过打的老鼠,见外面没有什么动静了,便再次探出头来,领着儿子,仗着这点本事,在附近山中走乡串户维持生计。

早年何了凡和县长于长松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生死经历,他和于家,往来不多,却是血肉相连的。老何见郭如玉亲启大驾气喘吁吁爬上山来,想她绝不是来走亲访友的,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来问他。

那郭氏原本是一个地主的女儿,是闻名乡里的大家闺秀,她冰雪聪明,一眼便看穿了何了凡的心事,也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老何啊,我有一个朋友,也是老于的朋友,要办一件大事,但打不定主意,想请你算算。

何了凡问:你们那朋友怎么晓得我的名字?

郭如玉道:你们父子俩如今可是高山打鼓名声在外呢。

千万别这么讲,要是公安局派出所晓得了,我们就完蛋了。

如今谁还管这些,你们真是跟不上形势了。

真没人管了啊?

你们到县里来看看,汽车站那一带,搞这一行的成了堆。

真的啊,倒是要去看看。

来县里走走吧,老于念着你们呢。

真是好久没有去看他了,唉,要谋生活呢。我说啊,县里高手如林,你们怎么不就地解决,还跑这么远来……

第一部分第一章近处菩萨远处显(2)

郭向阳忙说:我朋友说了,要请就要请高手,我妈说你们才是一流的高手。

何了凡觉得这话好听,说:这么抬举啊……

郭向阳和何半音八九岁时同过学,但只同过一天,一天也算得上是同学,又加上两家的关系不同一般,便很亲。长辈们说话时,何半音便领着郭向阳到屋前屋后去看山里景致。向阳和他妈都是第一次来十八里铺,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

郭如玉知山里没有什么菜,便从县里带了酒肉来,在这个没有女人的家里,她亲自操刀下厨,做了几样菜。饭饱酒足后,净了面,喝了茶,何了凡说开始干活,让找纸笔来。

郭向阳早就备好了。

何了凡说:写个字吧。

郭如玉让向阳写。

因这事情大,郭向阳一旦捉笔在手,就有些沉不住气了,手就发抖。

何了凡见向阳紧张,忙说:心里想着你要问的事,随便写个字,越随意越好。

郭向阳好不易镇定下来,在一张白纸上,歪歪斜斜写了个酒盅大的“北”字。

何了凡把这字交给儿子:你看看吧,我喝多了,去一趟茅厕。说着边解裤子边往后面走。

坐在一旁的何半音看了看这个字,朝上翻了翻眼睛,说:要办的这事,从字上看,应该是南方好走。

向阳问:你看这事能成吗?

半音说:好走就是能成的意思嘛。

向阳的脸上就荡开了笑:你们那专用术语我可听不懂。

郭如玉问:贤侄,你给算算,这事什么时候办好?

半音:立春后可成。

郭如玉问向阳:你听清了?

向阳答:听清了。

郭氏又问半音:就这些?

半音点点头,见门外有一只小狗经过,他忙起身吹着口哨去逗狗。

何半音如此轻描淡写,让那母子俩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

一会何了凡一边系着裤子一边进屋来,问道:我儿子怎么说?

向阳复说了半音的原话。

何了凡一看这个字,说:对,对,半音判得对。

郭如玉说:老何你能讲讲吗?我们都不懂这个,好回去讲给朋友听。

了凡说:这个嘛,按江湖上的规矩,看相测字,是只≮。。 电子书≯讲结果不讲道理的。今天是你亲自出马,就讲讲。你看这方位啊,这屋子的朝向是坐北朝南,郭向阳写字时,脸朝大门正南,背靠北方。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你看这“北”字呵,中间一条通道,连着南北,可见南北畅通,谋事能成。而东西两侧封死无门,所以东西两个方向成不了事,这“北”字右边为“匕”字,匕为刀,那西方,不但不能成事,还有凶险,千万不能涉足。为何又判南方可走不取北道呢?因写字人脸朝南方,举目可望光明,可见高远,气脉可行南。南方水旺,北方火旺,眼下冬季快过完了,不到一个月便要立春,可见水是旺势,火是衰势,南旺北衰。向阳写“北”字,大概是有心向北,他是把希望寄托在北方的。但无意中却是坐北朝南,你看向阳的背后是厨房,厨房为火房,背靠着火,后背又没长眼睛,很难顾上火的,一不小心,就难免火烧屁股,容易出事,因此半音判南方好走是对的。立春后事成,是春季水旺,正好顺水推舟,一路顺风。我看就说这么多吧。

郭如玉抚掌道:解得好,解得好。这学问不浅哪。向阳你听清了么?

郭向阳也喜上眉梢,忙说听清了听清了。

告辞时郭向阳送上一个不薄的红包。

在十八里镇附近方圆百十里,凡付给看相、算命、测字、卜卦、看风水、选阴宅、画符水、给小孩治跌打损伤、收惊吓等巫术之类的酬劳,名曰“赏封”,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般都讲究个“三”字,要么是三块三毛三,要么是三十三块三。钱多的,高兴时给个三百三十三也不算多——不过何了凡经营此业十余年了,还没有碰到过这等好事。钱少的,给三毛三分的赏封,手艺人也不会嫌少。钱多钱少不算太重要,但师傅一旦上了门,这个赏封少不得,好像这个赏封与巫术的成败以及与日后助长巫师的气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似乎与劳动报酬的关系不是太大。从业人员很看重这个赏封,没有人拒绝它,就是至亲好友家里的事,也无一例外的要收下这个赏封,这与帮不帮忙以及“大方”抑或“小气”没有什么关系。

何了凡接过向阳的红包,一沾手便觉沉甸甸的,这是他收到过的最大的赏封。难怪儿子坚持不出门,原来是有好事哩。可是老何不敢拿这个赏封,他看都不敢打开来看,仅从里面取出一张十块的票子,又找了些零钱塞进去,只肯收三块三毛三的酬劳。推来推去,弄得郭如玉要发脾气了:了凡你这不是看不起我们么?

何了凡才肯退一步,收下三十三块三,说:不是我不爱钱,但这个钱我不能收。我这是给于政委办事呢,本来是不可谈报酬的……

郭如玉说:这事可不是老于叫我们来办的,跟他可没有关系。

了凡道:可你是政委的夫人。

何了凡说的于政委,便是现任县长于长松。

{1}晏:迟。

第一部分第二章命悬一线情缠百结(1)

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精干的剿匪部队悄悄地出现在十八里铺,这时十八里铺的人们还在雪窝子里睡大觉,百里大红山被一床厚厚的雪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这种天气,人、畜以及山中万物,除了睡觉,没有什么可以干的事情,连狗都认为不会有任何人畜会钻到雪被外面来,在人和狗看来,这支在草绿色军装外面罩着白色外衣的队伍,俨然就是从地下钻出来的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连善走山路的十八里铺人,都不敢想象这批战士是怎么摸着黑,踩着齐膝深的大雪走上山来的,这不比挑着百把斤重的担子走路轻松。

解放军不畏艰苦选择这种最恶劣的天气进山剿匪,是考虑这股狡猾的残匪逃离也难,大地一片白茫茫,就是吐一口痰也可以成为无法抹去的踪迹。解放军是下定了决心要把这股残匪收拾干净。

大红山一带的匪患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横贯邻近三省的官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条官道就经过县城所在地百八十里街、十八里镇、十八里铺和大红山深处的阴山寺。昔时往来三省边境的各种贸易及商人、小贩、官员,惟此道可承载,俨如时下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就如老藤缠树、蜜蜂恋花、虫蚁觅食、蚂蝗追血腥气、扒手盯钱包,就如今天的车匪路霸,因金钱和利益的驱使,在这条官道边,世世代代衍生劫匪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识时务的各路匪众纷纷解甲归田,惟潜藏于大红山中的一小股悍匪冥顽不化,剿匪部队曾两次出击,只是捣毁了几处匪窝。因地广人稀,林深路隘,且那久经风雨的匪众腿脚利索,嗅觉敏锐,在明处进攻的解放军无法施展手段,连根匪毛都捞不着。这次冒雪突进,以难攻难,除非那顽匪练就了脚不沾地、飞檐走壁、可以在雪原上不留痕迹的本事。

大红山一带的劫匪,有个不成文的共识和传统,即劫财不伤人。劫财也只劫大财,不拦做小生意的。劫财的方式多是强收买路钱,与时下的收费站差不多。不同的是收费站收的钱,多是用来还贷款,进国库。昔日匪众用的是“放水养鱼”的招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许多年来,并未影响这条官道的畅通和繁华。因无命案或命案不多,官府也不打算认真去剿灭他们。

十八里铺历来没有做大买卖的,仅为过往商旅提供食宿。土匪从不打这些小买卖人的主意,而且吃了喝了,还照样付钱,故十八里铺人历来不恨土匪,对建国后人民政府的剿匪行动,也多持观望态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