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乡村首富-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饭好吃,还不如砸锅卖铁试试。”
“贷款?”
“六麻子你吹牛皮不犯法是吧,还贷款呢,乡里肯贷款给你我还就跟你姓。”
“好了,别吵了,听听文林怎么讲。”
村长老石在众人中的资格最老,虽然在村长的位子上只有几个月,但是为人持重公正,村委自然也少不了这么个老人在里面,平时张文林根本就不管事,他自然跟这些个大队领头的最熟悉。
张文林一听这话不禁有些苦笑。
这事就是他再大的本事也想不出办法来,这钱变是变不出来的,村里想搞集体产业,这比个人干个体化困难更多。
想到这,张文林突然灵光一动。
既然整体搞不成集体产业,那就搞个体也成,可以把本钱降到最低,各个大队的汉子媳妇都是农民,大字是不了几个,让他们去搞宣传销售肯定也不成,术业有专攻,培训一下搞种植和养殖还是行的。
而且不负责销售宣传的问题成本也低些,虽然挣得少些,但是总比揭不开锅要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张文林脑子里一转越发觉得这个想法可行。
“咳!咳!”
“我这里的确有个主意,你们听听看成不成,现在我们村里肯定不能再靠那一亩三分地了,在地里刨食这么多年也没见刨出座金山来,所以这么干不成。
但是呢,村里除了水跟地,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有水不假,但是这水你们是知道的,说不定哪一年洪水一来,什么都是瞎忙活,就是白湖湾,我也不敢打包票洪水淹不到,往年就有过破开大坝的例子。
这样一想吧,除了地就是水,我们白鹤村还真没什么东西,所以我们这脱贫致富的路子还要往这上面想,做什么呢,我这里有两个想法,大家都听一听。
第一个,我们村里十个大队,张湾和沙巴都靠近白湖湾,搞养殖业,养什么呢?就养鱼,将来可以搞其他的。
第二个呢,其他的大队其实水面占得不多,但是田地多,而且在白湖边,土质都好,也不缺少水源,搞种植,种什么呢,以前种了那么多年也没脱贫,所以我们要换着法儿种,种蔬菜,而且只种蔬菜,其他的都不种。”
前面一条还靠谱,但是张文林说得第二条众人都不理解了,种菜能挣钱?这不是开玩笑嘛。
“文林,你们说错吧,让我们种菜?种那么多菜给谁吃,总不能顿顿吃菜吧。”
哄!
顿时十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张文林也不觉得奇怪,这些个乡下农民哪知道这么多,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去过百崇以外的地方,哪里知道菜市场的利润。
“我们用大棚种,种反季节的,冬天种辣椒西红柿,夏天种萝卜白菜。”
张文林这么一说下面的人就都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乡里菜市场他们也去过,冬天那个番茄和辣椒的价格吓死人啊,而且还就那么一点,买还要排队,卖完就没有。
但是他们种的出来吗?不仅下面这些个大队长,就是张文林都有些怀疑,因为大棚蔬菜这东西别说在白鹤村,就是在整个百崇,都没有人种过。
“那蔬菜大棚我们也买不起啊,我以前去北方打工的时候看过人家弄,那塑料薄膜贵倒是不贵,但是也不见得多便宜,关键是这菜种了我们怎么卖得出去,各家各户都种菜,这可不是一两块菜地,到时候就是几十几百上前块了。菜这东西,过了火候可就老了。”
“对,是这个理!”
“而且这价格也不好说,各家都不一样!”
“嗯,文林你要想个法子把这事说明白敞亮了!”
“--”
张文林见众人说的热闹,心里也是舒了口气,这事只要村里肯统一意见,办起来困难也就少了很多,意见不统一,他张文林的本事再大恐怕也难把一滩烂泥搓成玉观音。
“好了好了,大家都静下来!”
“我们的“村村通”脱贫致富计划,乡里是支持的,但是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到底成不成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村村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修路,这修路的钱我张文林一个人出,修路铺桥,也是积功德的事,这钱我出得起。
同时呢,大家回去要把这个计划跟各家各户说敞亮了,在修路的同时,分出人手来,把各家各户的天地理算清楚,该合拢的合拢,该松土的松土,一旦做大棚的材料到了,就马上选地搭大棚。
现在说这样几个问题,大家都记一下:第一个,大棚的花费,各家各户自己报一个面积,按照面积收费,我张文林出资,不要利息,等挣了钱在还账,我也不怕你们跑了不是。
这第二点,菜不能乱种,回头请的农业专家来了,先学习学习再选种种下去,种什么呢,各个大队种的种类和下种的时间要协商好,保证我们产出的时间有连续性还不能一窝蜂地成熟,类型也要合适。
第三点,销量问题,既然我出钱给大家种大棚,销量我老张家个人承担,我会请农业专家定个标准发给大家,只要种的菜符合这个质量标准,有多少我就收多少,价格,统一按照市场批发价上浮百分之十,至于销售价格我老张家自己定价。
第四点,高渔业养殖也一样,我们按照市场价把鱼收回来,但是要符合标准。
---
这些东西到时候各家各户都要签合同立字据,没有问题就签字,你们回去跟各家各户说清楚,别到时候拖后腿撂挑子,塑料大棚和农业专家一个礼拜我就能落实到位,时间紧急,大家抓紧时间。”
散会后,张文林立马就开车去了县里,县农业局虽然没有这些专家和蔬菜大棚的技术资料,但是县农业局跟省农大有关系,张文林的目的地就是搭上这些关系。
各个大队的队长回去后也开始了动员。
第五十二章 脱贫致富的种子
十月的风,吹散了夏季最后一丝滚烫的空气。
白鹤村的田间地头,一座座被白色塑料薄膜覆盖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棚已经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那里,这是白鹤村全村十个大队连续奋战了20几天的成果。
不得不说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连张文林也没有想到白鹤村的村民会有这样的热情,脱贫致富的口号实在是太过于吸引人,白鹤村也穷得太长太长了。
万事开头难,但是事情的开头却远比张文林想象中要来的顺利。
在9月末的时候,各大队已经先后通知和统一了各家各户的意见,尽管一开始有人质疑,但是等到张文林把修路的第一笔款子先后打到各个大队的公家账号后,就几乎没有什么人怀疑了。
张文林通过胡德平和农业局的关系搭上了省农业大学的路子,找到了塑料大棚领域的一位知名专家。
原本这位专家以为张文林也不过是地方捞政绩的官员,但是在了解到张文林自掏腰包,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只是一个救火的村支书后,二话没说,竟然带着他的研究生在白鹤村考察了数天,光是资料就记了几大本子。
随后的整整半个月,超过几十个农学院相关专业的学者和研究生被请到白鹤村授课,虽然花费不少,但是收获同样巨大。
在白鹤村村委一楼,张文林自己掏腰包开辟了一个农业站,买了很多书放在里面,农业大学每隔几天就有几个老师来坐班上课,各个大队也都选几个脑子活识字的人来上课,学完了要回去负责把自己大队的人教会。
蔬菜大棚的技术含量不高,学得也快,要的是实践,随着课慢慢地上完了,各家各户的蔬菜大棚也差不多建好了。
但是这一遭张文林可是出血不少,连带着修路请专家和老师,设立农业站,购买蔬菜大棚的材料,足足花费了近四百多万的款子,如果不是忍痛抛掉了一部分股票,这事也办不成。
当然老张家收获的是整整装了几大箱子的合同书,整个白鹤村都成了欠债的,债主就是张文林,但是整个白鹤村却没有一个人说他的不是。
当整个白鹤村都在轰轰烈烈地修路建大棚的时候,整个坝头乡的人都在议论纷纷。
毕竟这么大的动作要是不知道那就奇怪了,随着这件事在乡里传的神乎其神,白鹤村的村支书张文林也成了人们口中又一次被提起的谈资。
有人说他犯浑,自然也有人说他这事对得起祖宗,是积德积福,大棚蔬菜到底种不种得起来还不知道,但是这路确实已经在修了,甚至有些个跟张坝公路靠得近的大队已经修好了直接通到大队上的水泥路。
要说不羡慕那是假的,但是别说在坝头乡了,就是在全县你也找不出第二个张文林,谁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那数不清的钱给村里修路盖大棚。
整个十月,除了张湾的人都在白湖湾照料鱼塘外,几乎所有白鹤村的人都在学习怎么种菜,种了一辈子地,到头来还要专门去学种菜,这一时也成了一桩新鲜事。
虽然看起来全村人都干劲十足,一幅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张文林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好不容易发动了全村人铲了地里的庄稼搞了蔬菜大棚,但是这可是拿着人命在干,稍有个闪失那--
如果不是张文林的手笔够大,气魄也有,舍得花大代价,村里也不可能跟着他干,种庄稼的把庄稼铲掉种菜,这无疑是在自毁跟脚,即使张文林花费巨大,各个大队都还有一些钉子户不听不干不动。
简直就是旧时代的钉子户,钉在那里你就别指望他出来。
张文林也懒得去计较这一家一户的得失,他等得时间等不得,第一茬大棚蔬菜一定要在10月份种下,趁着年底春节的时候卖出去,有了第一笔回笼的资金,不怕钉子户不动心。
更重要的是,他也需要第一笔回笼的资金来稳定村里的民心和热情。
一旦第一季失败了,丢的可不光是那点庄稼,而是整个白鹤村上上下下十余个大队几千人的生活,到时候别说他这个村支书,就是乡里都要出问题。
所以张文林在这事动起来后压根就忙得没停歇过,就连老张家自己那乡村别墅都是他媳妇儿在家监工,到了10月中旬,房子老早就封顶装修了,建筑队也已经撤得差不多了。
这时的物价不高,人民币的购买力也要强上很多,但是即使如此,一亩地的塑料大棚造价也达到了近千左右,几千亩地的塑料大棚就足足花光了几百万的资金。
十个大队几乎是人均一亩地的大棚需要照料,成本也不小,人均近千的起步成本,还不包括后来的种子等等,所以当务之急,张文林再跟农大的专家请教过之后,就跟各个大队通了气,马上播种。
因为早先就商量好了各个大队各自种的蔬菜种类,这头一季度也顾不上是不是一起上马了,赶的就是春节这一茬,往后了再分时间段种植。
所以10月还没结束的时候,整个白鹤村的人都在种菜,育种的育种,培苗的培苗,浇水培土,忙得不亦乐乎。
这菜地里,种下的哪里是一粒粒菜种,种下的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上湾大队是白鹤村最外围的一个大队,已经临近刘杨村的地界了。
杨金花是上湾大队最有名的穷户,家里男人半夜躲计划生育遇上车祸断了手腿,好些年卧床,生活都难以自理。
偏偏夫妻俩当初结婚的时候没料到这一茬,儿子女儿足足生了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